其四是內部崩潰。典型的就是大曆元年同華兵叛亂,結果後來心中畏懼,接二連三有人投降,到了最後,亂兵乾脆殺了節度使周智光,全體投降。
“將所獲之俘兵,盡皆押至城下,讓他們勸降。”盧懷忠下令道:“對了,現有俘兵多少?”
都虞候李忠立刻回道:“軍使,計有俘兵四千三百餘人,土團鄉夫已斥退,尚有二千五百餘人。”
“斬首幾何?”
“斬首千四百級,衙兵、鄉勇各半。”
圍城戰中殺的肯定不止這麼多人,但能統計到的就這麼多了,沒辦法。
盧懷忠心算了一下,若再去掉跑掉的漏網之魚,城內衙兵應該只剩三千多了,鄉勇估計稍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去,守軍整體也就八千人上下。
對這些人心惶惶的亂眾,最好的辦法還是剿撫並用,強行剿滅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兩千餘俘虜本來還在修壕溝,很快被聚攏了起來,一個個押到城下。
在武威軍士卒的威逼下,俘虜們無奈,只能輪番喊話。
“弟兄們,降了吧。也就挖挖壕溝,不會翻舊賬的。”
“一天六個胡餅,倒也沒苛待咱們。”
“死心吧,烏嶺道上的晉兵也就下山搶掠一番,跟賊似的,救不了你們。”
“夏王他老人家給了大夥生路,投入效節軍,可繼續當武夫。”
“效節軍左廂的魏人都死心塌地了,你們還等什麼?”
“你們不降,我們就得日以繼夜挖溝,苦啊。”
……
城外的呼喊聲持續不斷,城頭戍卒聽了半天,大概都聽明白了。
負責西城這一段防務的十將趙烈聽了,立刻找來幾個心腹手下,道:“諸位,留後在城內拷掠軍糧、資財,想必所獲有限。虞鄉城,守不了多久的,最遲三月中,軍糧食盡,咱們就守不下去了。”
李殿成造反後,自稱護國軍留後,故亂兵以留後稱之。
眾人也都是明事理的,一聽此話紛紛點頭。
“效節軍是什麼,我不懂,大概是夏王新編之軍。這種新部伍呢,一般不該去投,投了也是送死。更何況還要徙家,先前我是不願的。”趙烈說道:“但眼下這個景況,啥也不說了,不如去碰碰運氣,如何?”
“將軍,咱們若降,不該發賞麼?”有人突然說道。
“對頭。”又有人附和:“李留後大索全城,想必一人得個一緡錢不成問題。夏人招降,不該給錢麼?”
“先把李留後的賞賜拿了,再投夏人,更請一分。”有人笑道。
趙烈素知軍士貪財,但沒想到這麼貪,一時間被部下們整得有點不會了。
更請一分?還能這麼操作?
他是有點頭腦的,覺得夏人不傻,這種危險的先河一開,以後還怎麼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