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txt> 第五章 鄉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章 鄉村 (2 / 3)

河南府這邊可能多西北、草原移民,不太會種桑,也沒那麼技術,以後要多改進。

王卞在乾州就搞得不錯。十五畝宅園,多種桑果,農田裡執行三茬輪作制,產粟麥、牧草、羊毛,竟是絹、呢都有。

不過村中也有經歷過張全義時代的河南府老人,他們是會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

“杖翁家中有幾畝地?”邵樹德坐到了一家院子裡,看著宅院內的桑樹和菜畦,問道。

“託大王的福。吾兒上過幾次陣,得河南縣宅園十五畝、旱田三十畝。”老人回道。

“年收幾何?”

“回大王,年收四十斛糧。”

這其實是平均數了。

傳統的兩年三熟制耕作模式下,粟麥、雜糧輪作,可收不到八十斛的糧豆,平均一年接近四十斛。

“十五畝宅園,八畝種桑,可種五十株,得絹四五匹。餘地種瓜菜、棗榆。三年之桑,斫斷,可為渾心扶老杖,一根值三文錢。十年之桑,中四破為杖,一根值二十文,可制馬鞭、胡床。十五年,任為弓材,值三百錢,亦堪做履。裁截碎木,做刀把,一個值三十文。二十年桑木,可做犢車材,一乘值萬錢。”邵樹德還沒問,杖翁繼續說了下去。

邵樹德連連點頭,耐心聽著。

種桑的利潤還是高。一年得四五匹絹,以中原絹帛的質量,25003000錢是有的。如果都是十年的桑木,那也值四千錢,平均一年四百。碎木拿去做刀把、錐子,估計也有幾百錢的收入。

桑木年代越久越值錢,種到十五年,可以拿去制弓,更值錢了,平均一年可得千文。

國朝初年均田制,國人認為“種桑百餘樹,種黍三十畝”,即可“衣食即有餘,時時會親友”。可惜均田制後來敗壞了,那就沒辦法了。

中原地區製造財富的能力,確實讓人驚歎!

在邵樹德完成農業改革之前,居然還有人認為差不多的人口,朱全忠怎麼比你還有錢。

攻滅梁鎮後,裴迪曾經和邵樹德說過,新遷來河南府、汝州的西北人愛種果樹,這習慣該改一改,宅園就該拿來種桑。邵樹德許之,如今更堅定了他的看法。

中原的自然稟賦,不是西北可比的。

哪怕是發展牧業,中原也是遠超西北、草原的頂級牧場,平均一箇中原農民創造財富的能力比西北強出太多了。完成農業改革之後,西北將被完全比下去,以後可以以中原為根基了——當然邵樹德暫時是不會這麼做的,關西還是老底子,但關西生產財富的能力弱於關東也是事實。

中原農田進行三茬輪作制改革後,糧豆產量會略有減少,但多了不少肉、奶、皮、毛,整體收入大大增加。宅園繼續以前的經濟模式,種桑樹、榆棗、瓜菜,桑可養蠶,榆樹三年即可賣莢、葉,五年可做椽,十年可做碗、瓶等器皿,十五年可制車轂——當然,也可拿來製作武器,比如弓、矛杆等。

十五畝宅園,大概總共可種五十株桑樹、十棵棗樹、十棵榆樹以及大量瓜菜,中原諸州,比西北更值得好生經營啊。

給杖翁也賞了兩匹絹後,邵樹德離開了村子。

鄉村經濟,糧食、果蔬、蠶桑、家禽、木材是以前的迴圈,今後可慢慢推廣磚瓦、皮革、奶製品、羊毛等,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大王……”王府西閣祭酒裴通一直等在村外。

“你來作甚?送軍報派手下人不就行了嗎?”邵樹德問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