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txt> 第二十八章 中央決定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八章 中央決定了 (1 / 3)

朱全忠正在沿河一帶巡視田裡的麥苗。

與河中、河東一樣,北方農業,並不總是所有田都種越冬小麥的。這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一年兩季主糧,委實夠嗆,因此很多地方是兩年三熟制,而不是一年兩熟。

天空響起了陣陣驚雷。

淅淅瀝瀝的中雨飄落了下來,落在原野上,落在農田中,落在黃河裡。

黃河自盟津(孟津、河陽津)以下,沙多流緩,沖積出了廣闊的平原。且自後漢明帝以來八百多年間,黃河流程極為穩定,甚少變化,故使得沿岸的河陽、義成、魏博、泰寧等鎮人煙稠密,經濟發達,人文薈萃。

“哈哈,這雨下得妙啊!”一行人策馬來到酸棗驛前,朱全忠看著漸漸增大的雨水,欣喜道:“好雨知時節,好,好!”

敬翔亦下了馬,目光被驛站前的碑文吸引住。。

這是張祜(hù)的一首詩,題在驛站前。他字斟句酌地看了許久,最後輕嘆了一口氣。

昔年張公子,詩輕萬戶侯,這等意氣,只讓他們這些生活在亂世之中的人羨慕。

“自河陽往東,渡口眾多。”一旁的韋肇還在向朱全忠賣弄才學:“河水由盟津東流,經首陽山北,至偃師縣,有盟津、小平津兩處渡口。又東流至鞏縣北、溫縣南,有五社渡。又東,右受洛水,謂之洛口,隋置洛口倉。”

偃師、鞏縣都是河南府屬縣,在洛陽東北。溫縣則是孟州屬縣。

洛口倉,隋代所置,可儲存2400萬石糧食, 規模可謂驚人, 後被李密攻取, 稱霸一時。

歷史上唐代仍然使用,中唐年間因為偏離了漕運路線,漸漸荒廢, 到唐末正式廢棄。

但在這個時空,洛口倉又得到了修繕, 派上了用場。此地已經成了汴軍在黃河沿線的一個物資轉運節點, 無論是透過洛水航運就近支援洛陽, 還是向北補給河陽,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與洛口巨倉相比, 柏崖倉只是一個承接其部分糧草的下級分倉罷了。

“河水又東經懷州武德縣南、河南府汜水縣北,有板渚津,正對北岸之懷州武陟縣。隋自武陟開永濟渠, 引沁入清, 北通涿郡, 自板渚開廣濟渠, 引河入汴,南達江都。”

“河水又東經河陰縣北。隋開皇七年, 梁睿開渠置堰,引河水入汴,是為梁公堰, 乃汴口,有河陰巨倉。”

河陰縣, 就是國朝東南漕糧轉運的重要節點了,有河運院, 倉儲容量巨大,航運便利。

“河水又東……”

韋肇一口氣說了很多渡口, 多在懷州、鄭州之間。

“大帥,若舉兵北上河陽,可至汴口集結,隨後渡河,至懷州武陟、武德縣,有大驛道直通河內。”韋肇繼續說道:“船運便利,糧餉轉運所費極少。夏賊翻山越嶺, 三車糧能到一車就不錯了,長期相持,如何鬥得過我?”

韋肇算是把汴軍的優勢說得很透了。

汴水、黃河就是他們的通衢驛道,還是成本極低的那種。河陰、洛口兩大巨倉, 可儲備無數糧草、器械及其他物資,或透過洛水航運抵達洛陽,在沁水豐水期還可船運至懷州河內,也就是隋代永濟渠南段了——永濟渠本來起點在河內的,但因為南段起點一帶水量不夠豐沛,容易淤塞,如今只有豐水期可以勉強航運了。

都不需要與夏賊決戰,只需增兵河陽,相持一陣子後,夏賊自然糧盡退兵,然後縱兵追擊,當可獲大勝。

尤其是河清縣那一片,夏賊居然在糧道不能通馬車的情況下集兵前來,簡直是找死。一旦兵敗,被追擊的話,那條羊腸小道上擠滿了人,都不需要汴軍去打,自己摔死摔傷的都不是小數目。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