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七章 梳理 (3 / 4)

“現在我要說第三件事,在為父班師之前,你是不是打算出兵征討室韋?”

“是。”邵承節點頭道:“一些室韋部落與阿保機互相勾結,屢屢劫掠遼東,已成一禍害。兒打算徵調禁、遼東府兵、北衙蕃兵,進剿室韋。”

“為什麼放棄了?”邵樹德問道。

“因為阿爺已經班師,兒想著還是鎮之以靜好一些,便放棄了。”

“你打算動用多少兵力?”

“抽調兩三萬禁軍,多攜馬匹,再抽調遼東府兵一兩萬人,北衙蕃兵兩萬,足矣。現在不打,以後更費事。”

邵樹德微微頷首。

幾萬兵力,對大夏來說真的是小意思了。

自唐末以來,中原大地上無歲不戰,尤其是朱全忠、李克用等人,年年打仗,哪次規模小於五萬人了?

再聯想到王朝中期以後,別說年年打仗了,就是隔幾年打一次仗,財政都受不了,甚至打空國庫,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是百姓吃苦耐勞的能力差了,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唐朝了,從立國到天寶年間,四線開戰,最遠的戰線離長安一萬多里,經濟還臻於鼎盛……

其間的奧妙,邵樹德也想明白了,核心是成本誰來承擔?

“你的思路整體沒錯。”邵樹德整理了下想法,道:“現在不打,以後更麻煩。不過有一點想錯了,打阿保機和室韋,根本用不著那麼多兵,三萬精兵足矣。契丹、室韋與咱們不一樣,他們要放牧,要忙農活,一年中能打仗的時間不多。而咱們都是職業武人,年頭到年尾,可以一直陪他們玩。”

“抽調個一萬禁軍騎兵、一萬騎馬步兵。再從各蕃部徵召輕騎,這個出三百,那個出五百,不傷他們根本,但湊一湊,一萬人就來了。有此三萬兵,在遼東牧馬,收集訊息,一有機會就殺上去,多來個幾次,他們就受不了了,要麼遠走,要麼投降。”

“以前阿爺懶得搭理他們。但他們既然自己找死,那就怪不得誰了。明年——”說到這裡,邵樹德頓了頓,道:“作為太子,也該熟悉下全國各道州了。今年你巡視河北、遼東二道,室韋諸部,一併解決了吧。”

“兒遵旨。”邵承節應道,神色間略略有些欣喜。

“現在說第四件事——”邵樹德接著說道:“你下令在宛葉走廊新修陂池,何故?”

他提到的是方城口的船閘,也就是襄漢漕渠的關鍵點。

方城口那地方,前方有河流可通航,後方也有河流可通航,但就差方城口那一小段。

歷史上趙二試了兩次,功敗垂成,最接近一次就差幾米高差。

邵樹德沒費那個事,直接修建船閘,使用山頂運河透過。

確實成功了,但現在出現一個問題:枯水期水不夠,不能全年通航。

這地方本身就是靠上游蓄水,流入關閉的閘門內,慢慢把船升高,接入宛葉走廊內的河道,令其越過方城口——中國古代稱之為斗門、船閘,西方稱之為“山頂運河”,顧名思義,如何讓船翻過一座山。

船閘每一次升船完畢後,都要放水。多放幾次,上游蓄下的水就不夠用了,十分蛋疼。

再聯想到之前船閘放水時把下游河堤沖毀的事情,這事幾乎快成邵樹德的心病了。

“水不夠用,故多修三個陂池,再徵發夫子,開挖溝渠,令其連通斗門,需要時放水補充。”邵承節說道。

“果然。”邵樹德嘆道:“試試吧,多點水,也能多通一些船。”

“現在說海上之事。”邵樹德看了眼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的十郎,笑了笑,道:“淮海道的聽望司分部上報,如今出海之人愈來愈多,且購置強弓勁弩,掠人為奴,四處發賣,你覺得這事該怎麼處置?”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