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專業的人,幹不專業的事,就會出現這種結果。
所以,給官員掃盲,讓他們建立初級的金融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陛下,有沒有辦法現在就弄到大量白銀?”杜曉突然問道。
“沒有辦法。”邵樹德笑著指了指他,道:“國中有銀礦百餘,穩定產銀者不過三四十,大量產銀者不過寥寥幾處罷了。而周邊呢?小的白銀來源不談,就說大的,目前僅有日本一處。而且他們發現銀礦才幾年,水平也很差,朕都替他們著急,有銀子挖不出來,提煉出來的白銀質量又差,唉!”
“洛陽流言,吐火羅人那邊有大銀礦,不知……”
“不是流言,是真的,那地方叫潘傑希爾山谷。”邵樹德說道:“可能不比日本銀山小多少,當然,這只是猜測,朕也沒去過,不甚清楚。”
“那能不能……”
“哈哈!”邵樹德大笑道:“當初西征的時候,你們一個勁地勸。怎麼?現在著急了?”
杜曉有些尷尬。
“其實沒用。”邵樹德突然嘆了口氣,道:“白銀是需要積累的。即便潘傑希爾山谷、日本銀山都歸朕,又有什麼用?沒個上百年的持續白銀流入積累,又怎麼夠用?朕老了,等不到那一天了。”
其實,邵樹德對大夏經濟官員的要求很低。
如果哪一天,流入大夏的貴金屬足夠了,可以進入白銀時代時,朝廷開始鑄造法幣(銀幣)。
別他媽的再用金銀塊了。
金銀塊不是貨幣,法幣才是,這個概念一定要捋清楚。
他相信,只要搞清楚了這種概念,官員們是有鑄造法幣的衝動的,因為可以收鑄幣稅。
法幣推行之後,為了收鑄幣稅,朝廷又會嚴禁民間私鑄貨幣,並打擊使用金銀塊交易的現象,這都是在西方歷史上發生過的事。
而積累了大量法幣的商人,也不會選擇將其熔掉,因為這樣會產生虧損——假設官方規定一元法幣可兌換一兩銀子,但實際上,一元法幣的重量往往達不到一兩的程度,且其中還含有1020%的賤金屬,這就是鑄幣稅的來源。
明朝連鑄幣稅都不會收,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通貨》這本書,既普及了概念,又給後人指出了朝廷的一個重要財源(鑄幣稅)。
邵樹德相信,應該沒人會傻到不推行法幣了……吧?
“你們現在還反對朕在西域折騰嗎?”嘆氣一番後,心緒剛剛有點低落的邵樹德,猛然想起了渤海王后高氏主動伸出的白花花的屁股、小辣椒蔡邦氏對他齜牙咧嘴的樣子,精神一振,我還沒老,我還玩得動女人,於是換了一副口吻,道:“西域對大夏十分重要,萬萬捨棄不得,你現在認識到了嗎?”
杜曉默然片刻,起身行禮,道:“陛下,臣見識淺薄,今知錯矣。”
邵樹德看了他很久,讚道:“杜卿胸懷天下,果為良臣。”
他這話是意有所指的。
其實,對於官員士大夫來說,有沒有金屬貨幣很重要嗎?其實沒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