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知錯。”楊爚、楊亮、馬嗣勳紛紛起身,說道。
“陛下,臣以為應先定下個歸期,再看波斯人的應對,臨機制敵。”秘書郎崔邈說道:“咱們鬧騰得這麼狠,波斯總督未必坐得住。他若一點行動沒有,即便將來打贏了仗,怕是也沒好果子吃。因此,攻下一兩座大城的機會還是有的,全取六城麼,臣以為不太可能。”
崔邈的意思是,今年出兵稍晚了一些。
高仙芝七月份已經抵達怛羅斯了,而夏軍先鋒七月下旬才出發,時間不太夠。
但這也沒辦法,畢竟六月下旬才擊敗薩圖克,不太趕趟。
如果在費爾干納逗留過久,敵人知道你歸路已絕,即便不考慮軍中士氣,問題也很大。
理論上來說,波斯人可以調集重兵,甚至從其他地方感召吉哈德,以優勢兵力將你圍殲。
“陛下,臣以為最遲九月中,就要走了。”楊爚說道:“若實在捨不得戰果,可遣楊都頭領兵留守,呼應另外兩路大軍,但聖駕必須離開。”
此言一出,很多人看向楊亮,竊竊私語。
楊亮雖然勇,但他不是傻子,知道楊爚不輕不重地敲打了他一下。
“嘭!”邵樹德拍了下桌子。
議論聲停下來了。
“阿啜,你曾與朕提起過呼羅珊大道,不妨與其他人也說說,從拔汗那往安西,還有哪些路,又該怎麼走。”邵樹德說道。
聖人居然給他表現的機會,阿啜受寵若驚,立刻起身,道:“大汗,附近的呼羅珊大道分兩支……”
在阿啜的介紹下,眾人大概清楚了波斯驛道的走向,核心在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是波斯重鎮,呼羅珊大道上重要的商業城市。
城池規模很大,有城堡、內城和外城三重,開有四座城門,東門被稱為“秦(sin)之門”,即中國之門——後世出土了秦景公之墓,其中有來自中亞的寶馬陪葬,可見域外國家當時已能接觸到秦國,古印度當時把中國稱作cina,便是秦的發音,傳到阿拉伯,變成sin,再到希臘,變成Thin。
當然,最早在秦穆公時期,古印度的梵文中就有把中國稱為“秦”的記載了。
畢竟是春秋霸主之一,影響力大,又處於最西邊,西域的國家當時也沒條件接觸到其他霸主,所以古印度便以為秦國是整個中國,忽視了齊國、晉國、楚國等其他國家。
秦門東面,有一個叫扎敏的小鎮,是呼羅珊大道的交匯點。從這裡出發,經沙什(塔什干)、白水城(奇姆肯特)、怛羅斯(塔拉茲)、庫巴勒(碎葉,即托克馬克附近)到達上努舍疆,一共86法爾薩赫。
上努舍疆為波斯人眼中的中國邊界,位於伊犁河谷內。
法爾薩赫是里程單位,約合6.24公里。
從扎敏出發,還有一條路,即經薩巴特、俱戰提、拔汗那、固巴、窩什、烏茲坎德,一共62法爾薩赫。從烏茲坎德出發後,就進入開發較差的部落區了,經艾特巴什,一共走八天,同樣抵達上努舍疆,這也是呼羅珊大道的終點。
整體來看,第二條路要艱難一些。
按照唐人的記載,這裡其實是蔥嶺北原路線,核心要點在熱海(伊塞克湖),冬天亦可通行。
十九世紀《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俄國代表之一、駐伊犁總領事扎哈羅夫承認:“中國人擁有伊塞克湖地區,這裡有伊犁通往喀什噶爾最方便的道路。”
所以,他們千方百計要奪取伊塞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