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第二批鎮兵組建在即,樞密院詢問了該部,有三千人踴躍報名,目前已集中至洛陽整訓。剩下的一萬二千步騎,將在明年開往遼東駐守,相信再折騰個一年半載,這些人就堅持不住了,最終會屈服。
安西鎮軍還在天威軍中招募了三千人。去掉這部分後,天威軍還剩兩萬,明年年初從遼東返回內地休整,最終也會一步步處理掉。
拿捏降兵,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到的。方今天下,只有聖人有這個威望。
“武夫們現在對朕是服氣的,但又沒完全屈服。”邵樹德指著遠處正在地裡忙活的軍士,說道:“侍衛親軍願意屯田,武夫們卻不願意。”
自漢以來的軍屯傳統,在安史之亂後丟了,殊為可惜。
五月抵達龜茲後,邵樹德就下令侍衛親軍在訓練之餘,清理農田中的雜草、石子,疏浚溝渠,做好軍屯的準備。
五月以來,他們只全軍集結出動了一次,隨後便後撤回了姑墨州,繼續清理農田,展開軍屯行動,給三萬餘畝農田種上了粟米、大麥和高粱。九月收穫時畝產多半慘不忍睹,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熟地都是從生地一步步種過來的嘛。
“陛下可是要在姑墨大舉屯田?”楊爚問道。
“這是個好地方。”邵樹德點了點頭,道:“從姑墨向東北方走五百里,可至龜茲;往西南走大約千里,可至疏勒。前唐有安西四鎮,朕意欲設安西四鎮,龜茲、姑墨、疏勒、于闐可為國朝四鎮,各置鎮軍。”
“高昌怎麼辦?”楊爚問道。
“高昌是正州,但又是新得之地,且在安西諸府州之中,戶口最盛、資糧最多,故置鎮兵六千人守之。”邵樹德說道。
“焉耆暫時只有兩千府兵,兵力寡弱,亦需高昌鎮兵援應。”
“北庭有事,高昌有大大小小八條道路可翻越天山,進入庭州地界,援應起來也非常方便。”
“故高昌委實是一處要害之地。至少在最近二十年,這六千鎮兵是省不掉的。高昌若出了亂子,朕在西域的一切謀劃皆成空,這裡亂不得。”
“聖人所謀,當真深遠,臣不及也。”楊爚拱了拱手,讚道。
剛剛打贏了薩圖克,聖人就在嘗試恢復西域的軍事存在了。
按照聖人話語中透露出來的意思,將立足實際,前期以高昌為核心,打造一個輻射西州、伊州、庭州、焉耆府乃至更遠的清鎮一帶的軍事體系。
毫無疑問,這套體系是針對北疆的。
盤點一下家底,大概有駐紮高昌的安西鎮兵六千人,庭州清鎮府兵兩千人、焉耆府兵兩千人,總共一萬。稍稍有點單薄,不過庭州、焉耆府的州兵體系也會慢慢完善起來,未來如果資糧稍稍充裕一些,還可往這兩地移民,再恢復一兩個軍鎮也不是不可能。
以夏軍威懾蕃人部落,以蕃人部落作為事實上的第一線邊防軍,這是唐時就有的老方略了,現在仍然是十分適合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沒理由不用。
而在南疆方向,應該就是以龜茲、姑墨、疏勒、于闐四鎮作為鎮兵駐地了。
如果能夠做到,體系還是很牢固的,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糧嚴重不足,除于闐外,龜茲、姑墨都有點殘破,尤其是後者,被殺得太狠了,將來還得從中原移民填充。
疏勒這次也元氣大傷,至少青壯年男子的損失極大。目前戰事遠遠談不上結束,將來能剩多少人,不太好說。
簡而言之,南疆的問題遠比北疆棘手,這大概是聖人在姑墨實行軍屯的主要原因。
“朕想做的事太多了,但短時間內都未必能見到成效,只能給後人打好基礎了。”邵樹德嘆道:“走吧,回去喝兩杯。喝完之後,咱們也該上路了,去疏勒看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