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部隊的規模不小,大概有七千人上下,統帥名曰李存矩,克用義子之中新近冒頭較為出色的一位。
此軍軍號“盧龍”,乃是當年李存璋任營平鎮使時組建,鼎盛時期人數逾兩萬。因為戰爭、整編的緣故,目前只剩下了七千眾,縮水相當嚴重。
從這兩支部隊南下的路線就可以看出,基本是從薊州、平州方向來的,也就是幽州東北方向的守軍。他們走了,臨渝關一帶就沒什麼像樣的兵馬了,守禦極為空虛。
但沒辦法,與夏人的戰事正烈,為了籌措兵力,幽州留守李存璋也是拼了。
他現在基本也體會到了當年幽州雄鎮,為何要不斷放棄關外城池、軍鎮,以至於契丹人步步緊逼,幾乎沒透過什麼戰爭手段,就直逼臨渝關外,將其化為自己的牧場——中原有事,不得不抽兵耳!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抽走的兵最終都沒有回來,而是葬身在了激烈的中原戰場之上,白白讓契丹人撿了便宜。
但不管怎樣,李克用的命令已經抵達幽州,必須要出兵救援滄景了。李存璋也覺得不能任滄景被夏人攻滅,實質性的援助是必須的。而這個所謂援助,自然就是兵馬了。
李存矩部的抵達,徹底打消了滄景兵可能的反抗意志。
四千多人老老實實地聽從命令,收集物資,徵召鄉勇,為進一步南下做準備。
“夏人圍攻滄州好多天了,此時南下,我以為不妥。”夜間,蘆臺軍城內燃起了篝火,軍士們殺牛宰羊,吃吃喝喝,好不快活,李嗣恩則找上了李存矩,商議接下來的進軍方略。
“我也覺得他們的力氣沒耗乾淨。”李存矩說道:“或可南下威懾一番,但不宜交戰。”
“滄州是大郡,彥威子貺也算能戰,沒那麼容易攻下來的。”李嗣恩接過親兵遞來的肉,直接拿手抓起大口嚼吃,含含糊糊地說道:“夏人出動的兵馬應該很多。花費了這麼大力氣,不打下滄州能甘心?”
“這麼多人馬屯於蘆臺軍,行藏是遮不住的。”李存矩說道:“我如今卻擔心,夏人聞知我大軍抵近,不敢再攻城了。”
“聽聞賊帥是臧都保,我看此事由不得他。”李嗣恩說道:“該打還是得打,邵樹德在等著呢。若無功而返,他回去如何交代?滄、景、德三城,一座都沒克復。說不定,邵樹德已經耗盡了耐心,此刻正嚴令督促各軍攻城呢。”
李存矩大笑,道:“如果是這樣倒省事了。”
古往今來,總有一些經典戰例,比如裡應外合。
所謂的裡應外合,見得最多的場面就是一方圍城久攻不下,結果對面來了援軍,還是生力軍,趁著你長期攻城,士氣、精力、體力、武器、兵員等方方面面消耗到極致的時候,與守軍配合,兩面夾擊,大破敵軍。
歷史上李存勖成名的潞州之戰,其實就是這種軍事思想的體現。
李嗣恩、李存矩二人商討出來的這個作戰計劃,從理論上來說,是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的,從軍事原則上來說沒有問題。
至於他們因為資訊不全而導致的誤判,則是另一回事了。
“嘚嘚……”
軍城外響起了三三兩兩的馬蹄聲,一開始還很稀落,漸漸變得密集了起來。
李嗣恩、李存矩二人放下烤得金黃的牛肉,找親兵打聽一番後,才知道有夏軍摸過來了,規模不大,可能是先頭部隊。
“發現了就發現了。”李存矩滿不在乎地說道:“大不了做過一場,又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