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三章 吃魚 (2 / 3)

「口袋船」的存在對雙方都有好處。它提高了漁民們在海上作業的時間,有漁具損壞了也能修理或買一件新的。如果漁船船長運氣不好,沒捕到多少魚,補給品卻用完了,這些「口袋船」還能提供實物貸款,***是商業鬼才。

平海軍捕獲的魚有很多種,主要是小黃魚,甚至還有鱈魚。

邵樹德仔細拿起這條鱈魚看了看,應該是北太平

洋種,主產於鄂霍次克海。後世他聽聞鄂霍次克海的鱈魚每年老死一百多萬噸時,就感覺很***。老毛子真是啥也不行啊,連漁船、漁具都很匱乏,放著寶地任其荒廢著。

冷水海域,才是海洋漁業的主產區。比如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界的南千島群島、北海道海域,誕生了世界第一大漁場。甚至在著名的紐芬蘭漁場漁業資源接近枯竭之時,這裡的產量依然極高,地位巋然不動。

「都沒嘗過海魚吧?」邵樹德將魚扔在鐵盤之上,然後煎烤,笑問道。

「真沒吃過。」赤水軍使範河等人好奇地看著那些魚,說道。

「淡水魚不頂餓,饑荒之時靠魚飽腹只是水中幻影,但冷水海魚可以,你看這油花。」邵樹德高興地說道。

範河等人都是西北土包子,只吃過黃河裡的魚,自然識不得個頭極大的鱈魚,眼珠子都快瞪圓了。

「遼海那一片,不知道多少年沒人捕魚了。趙宗誨告訴朕,他們逮著過一次漁汛,一網下去全是魚,拖都拖不動。只可惜船隻太慢了,操縱起來也不靈活,追不上密集的魚群。」邵樹德說道。

「陛下,這魚乾能運到河南來麼?」範河問道。

邵樹德沉吟了下,說道:「很難說。如果一等國道修到青州、登州,天氣再冷一點的話,應是可以的。暑熱之時,怕是難。」

據平海軍彙報,他們認為遼海在五六月間以及十月份會各出現一次漁汛,是極好的捕撈季非漁汛期不是不能捕,就是產量肯定不如漁汛期了。

事實上邵樹德也弄不清楚漁汛到底在幾月份。他曾記得後世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的渤海、黃海漁汛,與二十一世紀的漁汛時間上是不一樣的,有時相差幾個月,不知道是受什麼因素影響。

渤海、黃海的漁汛,肯定不止平海軍探查到的這兩次。甚至他都懷疑他們報上來的漁汛是不是準確。或許只是偶爾遇到了一次少見的魚群洄游,就將其誤認為漁汛呢?還是得長期觀察,長期積累。

黃、渤海的長期「荒廢」,造就了漁業資源的極大豐富,中國近海的漁場,雖然不如千島群島(北海道、秘魯、紐芬蘭這三大資源豐富,但近海也是分佈著幾個不大不小的漁場的,比如一度號稱世界第四大漁場的舟山漁場。

「可惜了。」範河嘆道:「若能全年供應,洛陽兒郎們買不起還是咋地。」

你還別說,軍士們兜裡的錢不少,如果有大量海魚供應,哪怕不是鮮魚,而是風乾的鹹魚,還是會有人願意嚐鮮的。

邵樹德大笑,道:「十月那次漁汛,如果是真的,或可供給洛陽。」

他突然想到個主意。

前唐聖人將自己的生日設為國家性節日,他還沒這麼幹過。

他的生日在臘月,如果將其定為一個節日,並且在這一天推廣吃海魚,會不會刺激海洋漁業的發展呢?

中世紀的歐洲人為什麼那麼瘋狂地去海里捕撈鱈魚?這其實是有宗教原因的。

天主教籠罩全歐洲,齋戒日不能吃肉,但可以吃魚,於是刺激了鱈魚捕撈業的經久不衰,當時歐洲人吃的魚,六七成是鱈魚。長時間下來,就變成了一種文化風俗。天主教那麼多節日,什麼聖誕日、聖母昇天日之類,民眾大量購買鱈魚食用,哪怕是窮人也要竭盡所能湊錢買一些回去過節。

中國這個地形,肯定不好與深入大洋的歐洲相比。但冬春季節運輸、銷售海魚到內陸,如果是風乾的醃製魚,還是有很大可能的,無非是成本問題罷了離海近的地方,運輸成本低,離海越遠,成本越高。

但達官貴人們卻是不在乎這個成本,只要他們願意購買。如果東西向的一等國道修建完畢,洛陽到登州,用大馬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