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正確的事?”裴樞問道。
“削藩,致天下太平,讓百姓安定;推廣商票,繁榮商業;改進農業,培育良種,讓人溫飽;改善交通,讓更多的人用得起遠方的商品。”邵樹德撿了幾件大的說了一下。
朱樸也不由得被吸引了過去,靜靜聽了起來。
老實說,他半信半疑。在以前是全然不信,能做到這些,豈不是千古一帝?超越所有古來帝王?呃,夏王並非天子,朱樸檢討了自己大逆不道的想法。
但他也聽聞了夏王的一些改革,尤以農業上三圃制和商業上的博覽會集中清賬制度鬧得最為沸沸揚揚。
拋棄成見,夏王的農業改革是大大增加了產量的。同樣一畝地,就是比以前出產多。而那個博覽會,也大大減緩了錢荒,在關西安定之後,往來商旅多過河中鯽魚,甚至超過了天寶年間。
朱樸判三司,下意識覺得,如果讓他來徵稅,一定能收得盆滿缽滿。可惜夏王只在坊市裡徵稅,所得太少了。
如果有機會,他一定上奏——呃,勸說夏王改一改稅制。
唉,夏王你若是當週公多好,我一定盡心竭力輔左你做事,可惜卻是個王莽。
吏部尚書盧光啟暗暗嗤笑。武夫罷了,大言不慚,給你筆都不知道怎麼寫字,還治國理政,笑死人了。
“天子已升御座,文武百官,依次入內。”正在眾人等得有些無聊的時候,有小黃門跑了過來,大聲傳旨。
邵樹德看了此人一眼。腔調很怪異,應該是王彥範、丘思廉的手下。
古來宦官來源,可分為三大類,即家貧者、罪犯、俘虜——魏忠賢就屬於窮得掉渣去當太監的,鄭和則是戰爭俘虜。
在國朝,情況可能出現了“億點點”變化。宦官成了家族事業,世代傳承。宦官按品級不同,都有收養兒子的規定限額。兒子娶妻後,家族開枝散葉,只需有一兩個去當宦官就行了。久而久之,造就了龐大的宦官世家。
不過邵樹德信不過那些世家,目前敢用的就王彥範、丘思廉二人。對了,最近劉景宣又來哭訴,邵樹德決定給他一個機會。
數來數去,就這三個宦官世家了。人員是不夠的,那麼就只能從俘虜中挑選了。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一下楊悅了。他在雲州俘虜了不少吐谷渾、回鶻少年,都送來了洛陽,王彥範、丘思廉二人甄別挑選了一些,充作宦官。
這個小黃門應該就是了。
邵樹德行經他身側時,突然問道:“汝何名耶?”
“僕固承恩。”小黃門應道。
邵樹德點了點頭,舉步走入含元殿。
殿內佈滿了儀仗。按制,大朝會需佈散手仗、供奉仗,立於殿上;黃麾仗、車輦等立於殿外庭上;執扇陳列於殿內兩廂;黃旗仗、赤旗仗、三衛仗等要從皇帝的寢宮一路跟隨到正殿,然後列於庭外指定位置。
不同的儀仗隊,手裡的旗幟顏色和器物也是不一樣的,而且相互之間也有尊卑之分。
比如立於殿內的散手仗、供奉仗,其成員多為勳貴子弟。
儀仗隊也承擔守衛宮廷的任務,即他們不是單純的儀仗隊,同樣要站崗放哨守衛宮城,有時候會與其他宮廷衛士對調,互換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