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章 上洛 (1 / 3)

荒涼的草地之間,人頭攢動。男女老少齊齊上陣,揮舞鐮刀,搶割草料。

鄉間的野草,軍中的馬兒不愛吃,但鄉下的土馬、土騾子、土驢、土牛、土羊啥的沒那麼嬌貴,還是吃得很歡的。

官府弄了一批牛羊過來,賒給民戶,只要願意就可以領回去養。價錢也不貴,只要二百五十錢,分五年付清即可,因此人人爭搶。

地方官府得了這筆錢,也可以拿來興修水利,算是夏王對唐鄧隨地方建設的撥款投資了。

羊的來歷也搞清楚了:契丹。

真是個大冤種!遷居唐鄧隨的軍士家人訊息並不閉塞,已經知道這是繳獲的戰利品,因此紛紛嘲笑契丹人。

有人甚至開玩笑,明年再去契丹搶一把。更有人說,這是契丹納的“歲幣”。總之一片歡樂。

隔壁村其實來了一些草原上的俘虜,都是這幾日陸陸續續抵達的。

大夥對此見怪不怪了,唐鄧隨絕大多數都是移民,比如遷居唐州的效節軍家人,以及他們這些遷居鄧州的拱辰軍家屬。聽說隨州過去了一批效節軍右廂軍士的家卷,來自河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日子過得怎麼樣。

枯黃的野草隨風搖擺,不遠處的河汊裡葦絮飄飛,間或鑽出一隻野兔,惹得人們大呼小叫。

有人割完了草,集中堆在一輛驢車上。男人爬上爬下,用盡全力將乾草紮緊。

扎完之後,趕著驢車回家。小孩跑前跑後,在上坡的時候甚至還要幫著推一把。

枯黃的野草沒有太多營養,但依然是牲畜過冬必不可少的食物,是農村家庭的重要財產。有時候官府還要來徵稅,南邊打得那麼激烈,對草料的需求一直很大。

驢車搖搖晃晃地駛回村子,婦人們放下手裡的活,立刻過來幫忙。

她們是在紡紗織布。

紡的是羊毛,織的是毛布(呢絨)。這種東西現在越來越流行,因為產量較大,價格遠遠低於絹帛,保暖之類的特性又高過麻布、絹帛,確實是一種適合大眾消費的商品。

比如這會天氣寒冷,需要穿暖和的衣服,市場上能提供的商品就那麼幾種。

其一是皮裘。別想了,除了生產毛皮的蕃人地界,很貴的,貨也少,況且蕃人也不是誰都有皮裘。

其二是綿衣。這個也不便宜,亦叫復衣,外層是綢布,裡面填充著絲綢下腳料,比較貴。軍士們每年春秋兩衣賞賜,都是官方採購、製作,統一下發,成本並不低。

玄宗年間,宮女就參與制作綿衣,下發邊疆。有一位宮女在做的衣服中逢了一首詩,即《袍中詩》: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身緣。

士兵發現後上報主帥,主帥又奏予玄宗,玄宗找出了那位宮人,對她說:“我替你結今生緣。”遂將宮人嫁給了士兵,“邊人皆感泣”。

第三種是絮衣,劣質布料內填充葦絮之類的東西,既不保暖,也不耐用,但卻是勞苦大眾的唯一選擇。

毛衣很好地填補了這個空缺。

不誇張地說,邵樹德提高了勞苦大眾的生活水平,至少冬天保暖的衣物有了,前提是你採取新的農業生產方式。

但“啟動資金”(羊)是巨大的,也十分不充足。若非戰爭劫掠到了大量牲畜,唐鄧隨三州很難一次性搞到這麼多綿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