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章 新潭 (2 / 3)

“遵命。”李延齡應道。

其實這事不全歸李延齡管,邵樹德這話也不是對他說的。秘書監盧嗣業已經在旁起草檔案,事情最終還是要落實到都水監和工部身上。

“若發洪水,可有應對之策?”邵樹德突然問道。

開元十四年秋,瀍水暴漲入漕渠,漂沒諸州租船數百艘,溺者甚眾。

上陽宮那邊,洛水幾次發洪水時,也淹過不少地方,為此玄宗不得不加修了堤壩。

“殿下,城西千金池,上陽宮秋池,紫薇城九洲池或疏浚完畢,或清淤大半,庫容大大增加,不礙事。”李延齡說道。

城西主要是洛水、谷水入城,有著三個湖泊水庫,確實可以調整洪峰。

新潭主要用來調節瀍水及連日暴雨下洩城渠排出的水。

這些水的最終流向,都是穿城而過,東北向流入洛水。

“千金池我看過,確實很大,不錯。九洲池、秋池有些小了,清淤過後,庫容還是不夠。明日讓都水監趙克裕過來見我,我擔心以後雨水少了,漕渠、運渠水淺,影響到航運。”邵樹德說道。

千金池、秋池、九洲池、新潭,總計四個水庫,後三個在城內,庫容比起千金池還是少了太多。

其實還有個夏王池(魏王池),但那只是個景點,算不得水庫,小了點。

既然都於洛陽,邵樹德就不得不為航運的事情操心。

氣候冷期即將到來,降水減少之後,一旦漕運停擺,便只能走陸路運輸,成本激增。根據司農寺報上來的資料,一輛馬車,在路況較差的驛道上,只能裝載十五斛糧食(約0.8噸),在路況較好的驛道上,可以運輸三十餘斛糧食。如果是新修的一等國道,那麼可以運輸四十斛以上。

但如果走運河,一艘船便可以運一千五百斛糧食,是馬車的數十倍乃至百倍,成本還低得多。

洛陽,承受不了漕運停擺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

唉,都有把首都搬到海邊去的衝動了,反正這個時代的野蠻人也沒法從海上進攻。

“殿下,雨水真的會變少麼?國子監遣人監測谷水、瀍水、洛水、尹水河道,雨不曾少下,河水也未變少。”李延齡遲疑了一下,問道。

“未雨綢繆懂不懂?”邵樹德瞪了他一眼,道:“陂池是洛陽的命根子,馬虎不得。罷了,明日我讓趙克裕去一趟陸渾縣,尹水上游再擇地修個水庫,以備不時之需。漕渠有保障了,還有運渠呢。”

運渠從洛陽東南角出城,匯入洛水。這也是一條重要的航運通道,蓋因南市的貨物運輸全靠這條人工河。尹水在洛陽城東匯入洛水,一旦水位下降,運渠就要受到影響,這也不得不考慮。

因此,在尹水上游修個水庫,似乎很有必要。

二人交談之間,遊船已駛入新潭。

******

“來了!”船工宋二郎將麻繩扔上岸,王三一把接住,將其捆紮在石柱之上。

船已經靠泊。岸上的力工一擁而上,卸下一袋袋糧食。

宋二、王三也是舊識了,多年前曾作為船工被徵發,在汝水為梁軍運輸糧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