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兵萬餘。”夏三木回道。
這個數字不保準,因為是拷訊俘虜得知的,也隨時可能變化。
“構成呢?”盧懷忠追問道。
所謂的“萬餘晉兵”,到底是萬餘衙軍,還是夾雜了州縣兵、蕃兵、鄉勇?
蕃兵有沒有軍號?有軍號就要慎重對待,沒軍號就是鄉勇。
鄉勇到底是河東諸州的鄉勇,還是慈隰強徵來的土團?
都是晉兵,但構成不一樣,戰鬥力會天差地別。
“不知。”夏三木老實說道。
盧懷忠沉默了一下。
這不怪他們工作不細,打探不到是正常的,是自己太苛求了。
不過到現在為止,連康君立帶來的“四萬晉兵”的構成都不知道,也確實是一件頗為惱人的事情。一個精銳衙兵是“晉兵”,一個臨時徵來的農民也是“晉兵”,搞不清楚,決策很不好做。
“殺敵三萬,誠為大功。”沉默了一會後,盧懷忠終於張口了,順便又給將來的戰報注了點水分,只聽他說道:“多派人手,清剿賊軍斥候、伏兵。待赤水、效節及河中鄉勇趕至,再行北上。另,在慈隰二州徵五千土團。”
“遵命。”夏三木、關開閏二人一齊應道。
接下來的三天,主要是武威軍出動,他們以千人一股,分散在諸山間小道之中,清理賊人。
你別說,還真遇到了幾股藏身其中打算埋伏的晉人。雙方立刻爆發了短促激烈的戰鬥,晉人不敵退去。
武威軍還額外調了一個步軍指揮(2000人)、一個騎兵指揮(500人)繞道馬鬥關,與黑矟軍一千五百人匯合,開往隰州方向。
二十日,效節軍、赤水軍及河中鄉勇一萬八千餘人抵達大寧附近。
盧懷忠下令以效節軍右廂為先鋒,各軍繼之,攻往橫城鎮。
******
康君立離開了隰州城。
戰局不利,他對守住隰州已不抱有太大希望。
橫城鎮還有五千餘人,主力是神捷軍。隰州還有六千餘,主力是帳前軍。突陣軍一部千餘騎在山間放牧,算是遊弋部隊。
其餘各部,一路北撤,至石樓、上平關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