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這麼極端!怎麼配出來的?這是拿耐力換了衝擊力吧?
“試一試吧。”邵樹德坐到了交椅上,道。
很快,一名馭手站到了馬場中,使勁朝空中一舞馬鞭。
只聽“噼啪”一聲脆響,九十八匹馬立刻繞著馬場狂奔起來。一時間馬蹄聲陣陣,塵土飛揚漫天,但威勢著實驚人。
“好快的速度!”邵樹德從交椅上起身,目不轉睛地看著場中的奔馬。
這些馬是自由的,沒套韁繩,沒有馬鞍,但都粗粗馴過,邵樹德有些心癢癢,想親自騎上一匹試試。
“還有什麼缺陷?”他又問道。如果僅僅是耐力不行,那完全可以接受,大不了平時好吃好喝伺候著,就衝殺時騎一下,完全是利大於弊,但他不相信事情有這麼簡單。
“易得病。”陳棲說道:“肩高也不太夠。”
原來如此。邵樹德又坐了回去。
易得病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缺陷,肩高也確實不太夠,至少要150厘米以上,最好155以上,現在還差了不少。
“陳判官,最近靈州農學請託永清柵幫著培育羊種,銀川牧場也分一部分人手辦理吧。”
“大帥之意?”
“培育一種產軟毛的羊。”邵樹德說道。
他在唐朝生活了這麼多年,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們吃的大多數羊,居然是綿羊!
靈夏主流羊種叫“河西羊”,河東主流品種是“河東羊”,關中是“沙苑羊”,陰山以北是“脂尾羊”(蒙古羊祖先),涼州流行的“康居大尾羊”,則是西域外來引進品種。
此外還有蠻羊、饕羊、吳羊等,品種繁多。
這些羊,竟然全他孃的是綿羊!
邵樹德早年沒認出來,因為這些所謂的綿羊,產毛太少了,根本不像他前世認知裡的綿羊。
後來他逐漸明白過來了。後世的綿羊,應該也是如同培育良馬一樣,一代代提純血統,先搞“純血羊”,固定某些基因,然後定向培育,最終搞出了產毛多,且細而柔軟的綿羊品種。西班牙的美麗奴綿羊以及土耳其人的安哥拉羊都是這個路數。
但如今的綿羊是什麼樣子?首先產毛少,其次毛短、粗硬,不好用,清理起來也麻煩。
以涼州特產康居大尾羊為例,“尾大如扇,土人歲取其脂,不久復滿”。看看,天賦點在產脂肪上了,這是藥材,不是織物。
“大帥,某聽聞大食有種胡羊,類康居大尾羊,或為近親。高三尺餘,尾重十斤,大如扇,幾不能走。其產毛較康居大尾羊細膩、柔軟,亦產脂。或許——”
“具體事務你們來操辦。怎麼配種,怎麼培育,經歷了這麼多年馬政,應該有數了。”邵樹德擺了擺手,說道:“至於大食羊怎麼來,唔……”
邵樹德想起了西域幾個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