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二章 關鍵 (1 / 3)

“大帥,裴隨使來了。”小江口軍城內,親兵來報。

“監軍來了,兒郎們都收斂點啊。”折宗本開了句玩笑,隨後換了身戎服,親到碼頭迎接。

“裴隨使”就是裴遠,多年前的三原縣令,後來投奔邵樹德,輾轉於州縣系統之中,今年到幕府任隨軍要籍,然後被派到折宗本這邊,身上又多了個使職:山南道招撫使。

招撫使,顧名思義,招降納叛也。但其實還有一層身份:監軍。

這是大家都明白,但不會宣之於口的事情。

裴遠目前的本官是鹽州刺史,接替的就是調任商州的成汭的職務。

不過裴遠不會實際到任,接下來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折宗本身邊充當贊畫,同時招誘各路雜牌兵馬,為朔方軍的大業服務。

本官、差遣亂七八糟,藩鎮割據的濫觴,沒辦法。

艱難以來,國朝的官制就開始向奇怪的方向發展,現在已經亂象頻現。等到五代、北宋,那更會亂到頂峰。

想要改變也很無力,因為你沒有名義。

邵大帥的本官也不過是靈州刺史,什麼朔方節度使、關北四道都指揮、制置等使,嚴格來說都是差遣,即所謂的“使職”。

邵大帥的各位部下,像李延齡、任遇吉之類,理論上與他是平級的。

大家都是節度使嘛,誰也不比誰高一級。

這就是名義的缺乏了。

但國朝的郡王乃至親王,都沒有封國建制的權力,只是一種尊榮名爵罷了。

節度使制度的侷限!

朝廷故意裝聾作啞,樂得如此,避免藩鎮做大,雖然現在這已經是種趨勢,無可阻擋。

邵樹德多年前就認識到了此中的危險。

名義這種東西,有時候無用,有時候又很有用。

當年爭取關北四道都指揮、制置等使就是這種憂心的體現,但還不滿足,覺得不夠穩妥,後來乾脆並鎮,恢復了天寶年間的大朔方鎮,即夏綏、朔方、天德、振武四鎮合併,由他親領。

朔方十州,現在是統治區內實力最強大的一個藩鎮。兵力就不多說了,其他藩鎮都只有數千州兵,但朔方鎮有十五萬以上的野戰部隊,還在渭北、華州、陝虢、山南西道、鳳翔、隴右、河西等鎮駐軍,是碾壓性的優勢。

人口方面,目前也沒有一個藩鎮比得上朔方十州。

這套強幹弱枝的模式施行到現在,運轉良好,但總覺得還有些不足。

下一步,邵樹德也在想辦法,看看如何在現有框架下進一步輾轉騰挪。

這個框架,雖然無論是邵樹德還是朱全忠,都非常不滿,但就目前而言,大家都還在忍著,沒人敢將它丟掉。

只能慢慢等機會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