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txt下載八零電子書全文> 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 (3 / 4)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清算銀行體系。

大宗交易,集中在一個地方進行。有人賣出了一批貨物,列進項,買了一批貨物,列出項。進項、出項可互相抵消,最後算結餘。有結餘者,供軍使衙門補錢,有虧空者,到衙門交錢。

當然了,結餘者與虧空者私下裡也可以進行交易,這就相當於借貸了,衙門不管,你們自己搞,全憑信譽。

這其實是一種博覽會、交易會式的貿易形式,以大宗交易為主。在中世紀的歐洲特別流行,國朝也有此類雛形,比如某州商人販運貨物到長安,賣出後,到本鎮駐長安進奏院或有名的大商人那裡領一個憑證,返回家鄉後領錢。

國朝的進奏院,在黃巢亂關中以前,是承擔部分銀行職能的。

毫無疑問,這種交易模式,對商業是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的,也利於官府收稅。

大商人,買賣動輒萬緡錢。以會昌開元通寶為例,一緡八百錢,重六斤四兩,一萬緡錢,就是六萬四千斤,長途轉運,苦不堪言,風險還賊大。更別說,有些州縣,根本就不允許銅錢出境,更是極大限制了商業交易。

博覽會的交易模式,眾商人在“清算銀行”內開賬戶,相當於互相轉賬,抵消支出和收入,統一結算,不但大大減少了對銅錢、絹帛這類貨幣的需求,也非常便利。

銅錢,成色可不一定都一樣,一直讓商人很頭痛。有些成色差的,摔地上直接一摔兩半,誰敢收這種銅錢?

絹帛其實也不好估價,因為花樣、品相不一,價格差異很大,還有年份折舊等因素,都極大阻礙了商業交易。

那麼,交易會用什麼貨幣記賬呢?

“敢問強使君,會期內各項買賣,用何物記賬?”趙成又問道。

韋莊暗哂,這人肯定是託了。

強全勝點了點頭,讓小使們拿了鑄好的銀元,給每位商人分發了五枚。然後又有人拿了一些物事出來,置於案上。

“朝廷給京諸司及天下諸州,分發秤尺,及五尺度、鬥、升、合等樣。”強全勝指著放在面前的度量衡器具,說道。

度量衡器具,由朝廷太府寺督造,定期分發給天下諸道州,銅製。

這其實是一種標準器具,朝廷下發,作為各州度量衡的標準。地方上再依樣製作,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以權衡為例,朝廷有制:“以秬黍中者百粒之重為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秬黍,是產於河東某處的一種農作物,以其為標準,中等個頭大小的百粒重量為一銖。

嚴格來說,不是很嚴謹。但這是古代,可以說很不錯了,考慮得算是相對周全了。

朝廷以此為基準,製作衡器發放至天下各州,作為標準。

“此銀餅曰‘圓’,重十八銖,銀九銅一,便用此物記賬。”強全勝說道。

銀元,其實是作為交易會的記賬貨幣存在。但與中世紀歐洲人使用的假想貨幣(如馬克、里拉)不同,這是有實物存在的。

皋蘭銀礦所產之銀,已經鑄造了五萬八千餘枚,全部存放在支度司衙門。如今轉了三萬到供軍使衙門,以備不時之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