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道!
五月最後一天,鄭仁旻親統大軍五萬餘人,經漢昌城、石門戍,抵達了雅州榮經縣——後世名滎經,源於洪武十三年一場大火,以木字過盛為由,改“榮”為“滎”。
此地離雅州城只有九十二里,離前線很近了。鄭仁旻又連連派出使者,催促楊幹貞加緊攻打雅州,並防備可能從北方襲來的夏軍援兵。
******
李璘是在五月十九日離開雙流縣的。
隨後便一路疾進,二十日至新津,二十二日宿於安仁縣南境之延貢驛,二十三日晚間進抵邛州理所臨邛縣(今邛崍),宿於城外。
二十四日,本欲繼續南下,無奈已經拉開了大部隊一段距離,被中軍派來的使者要求休整一日。
二十五日繼續前行,花了三天時間,經順城驛、百丈縣,至名山縣——百丈、名山,都是雅州屬縣。
到了這裡,他們稍稍放慢了點速度,以儘可能儲存體力——兵法雲:“軍行百里而爭利者蹶上將軍”,他們這走了顯然遠遠不止百里了。
三十日午後,大軍抵達平羌水北岸,休整半日,以恢復體力。
而此時,李唐賓統率的主力部隊四萬餘人也抵達了名山縣外的順陽驛,離他們約四十里的路程。
南蠻、夏軍南北對進,幾乎不約而同,一場大戰已在所難免。
李璘仔細想了想,發現大夏王師至少有兩點優勢。
其一,南蠻已攻打雅州半個多月了,死傷慘重,士卒疲敝,以至於連平羌山南岸的橋頭堡都攻不下,只能挖壕溝、築壕牆圍困。
這第二嘛,因為此戰採取的是誘敵深入之計,自然做好了完全準備。
在平羌水北岸這一片,遊騎眾多,儘可能捕殺南蠻的斥候。同時還派出州兵,驅趕附近的部落,將他們遠遠轟到了山裡,這算是情報優勢。
至於後勤優勢,就不用多說了。南蠻那麼多兵馬,除後方轉運的糧草外,幾乎也把嶲、黎、雅三州的部落給吃窮了。這些人什麼也沒撈著,心中定然怨恨,很難繼續提供充足的糧草。
南蠻即便可以在雅州鄉野大肆擄掠,又能搶到多少?事實上,如果繼續拖下去的話,南蠻早晚會退兵,屆時追擊起來,也能咬下他們一大塊肉。
但這又何必呢?主動退兵與被動退兵,能是一回事嗎?
“渡河!殺賊!”六月初一一大早,打定了主意的李璘毫不猶豫,當先走上了繩橋。
“殺!殺!殺!”五千將士齊聲怒吼,摩拳擦掌,欲與賊死戰。
賊敢戰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