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麴義領“久在涼州,曉習羌鬥”的熟悉騎兵的八百步兵為先鋒。
公孫瓚見袁紹先鋒只有八百人,“輕其兵少”,直接令白馬義從當面衝鋒,幽州突騎從兩翼前出,緊隨其後,“便放騎欲陵蹈之”。
麴義的是戟盾步兵,他下令“皆伏盾下不動”。
公孫瓚騎兵靠近,“未至數十步”,袁紹步兵“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
從這裡可以看出,袁紹軍用強弩遠端打擊(應該是佈置在兩翼),然後長戟步兵直接向騎兵衝鋒逆襲。
當時公孫瓚軍總共一萬多騎兵,前衝的時候遭到強弩打擊,死傷慘重,大量倒斃在戰場上,人、馬屍體阻礙了後面騎兵的速度,結果就是前面的騎兵慢了下來,後面的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還在往前,結果全都停下了。
八百戟盾重甲步兵衝過數十步的距離,大殺大砍,白馬義從、幽州突騎慘敗,幾乎成了單方面屠殺,當場斬首千餘級。
袁紹趁勢率主力步兵發動進攻,公孫瓚“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本書中葛從周的戰例有點類似。率兩千人主動進攻,逆襲河東三千騎兵,步兵用長槍、大槊逼停騎兵,大破之,還俘虜了李克用的兒子李落落。
可以看出,有勇氣、有意志、有裝備的步兵,在逼停騎兵後,完全就是一面倒的屠殺。因為騎兵騎在馬上,兩翼、後方有巨大的戰鬥空隙和死角,也
親,本章未完,還有下一頁哦^0^不如在地面上靈活。胯下的戰馬還是一個賊好的目標,步兵一般先打馬,騎兵直接落地,落地後下場不用多說。
當然,本書裡李克用的騎兵裝備已經遠超東漢末年。
公孫瓚的騎兵在靜止狀態下戰鬥力更弱,因為沒有雙馬鐙借力。
再強調一下,一定要用訓練良好的正規步兵!北宋用犯人充軍防禦契丹不可取!金國用饑民充軍防禦蒙古不可取!
當然,說了也白說,歷史上大多數步兵都是倉促拉起來的,能有把木槍就不錯了,甲具、強弩非常缺乏,訓練程度更不用說了。晚唐這種常年征戰的職業武夫可能並不是歷史常態。
言歸正傳,東漢建國後,因為稅制、豪強等因素,財政收入不高,因此軍隊大批次遣散。
軍隊數量少了,那麼就要精兵化。
他首先改革的是幽州突騎,具裝化。
首先來個定義。
具裝甲騎,即人、馬俱披鎧甲的重型裝甲騎兵,西漢末年少量出現,劉秀建國後正式成建制建立。m2.xqqxδ捌.
注意,人披甲,馬不披甲的,不叫具裝甲騎,人、馬俱披鎧甲的重型裝甲騎兵才叫具裝甲騎。
具裝完成之後,東漢軍隊開始以輕裝刀盾步兵搭配重型具裝甲騎作為新的建軍模式,這也成了後面南北朝初期的主要建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