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體系需要的脫離農業生產的工人數量是極為龐大的,很難想象其會建立在一個糧食產量相當有限的社會基礎之上。
“回大帥,青唐都五千戶,本縣分得913戶,計4656人,分到了各鄉。此村非新設,原本有漢民44戶、編戶党項12戶,現又遷來吐蕃軍士家眷21戶、回鶻10戶、龍家9戶,總計96戶,五百零一口。”縣令很顯然提前做了工作,因此能夠立刻答上。
“此大村也。”邵樹德讚道:“百戶人家,半為羌胡,如何教化,可有方略?”
“州中曾召集諸曹司官佐商議,諸人一致認為,先得讓他們定下心來,萬萬不能再遊牧了。”縣令答道。
“如何讓他們不再遊牧呢?”邵樹德問道。
此番西征,大概獲得了八十餘萬頭大牲畜,其中牛佔了七成以上。曾經因為三茬輪作制大力推廣而擔憂的肉牛數量不足的問題,大大得到了緩解。
前年的時候,還因為需要一百萬頭牛而愁眉不展。最後拉攏草原諸部酋豪,成立牛莊,但只弄到了約二十萬頭牛。到了今年,牛莊貸出去的牛的數量達到了34萬頭,靈州民間私人也購買了至少十萬頭,缺口仍然很大。
但如果算上西征繳獲,一百萬頭牛將不是問題。
不過,別高興得太早!現在朔方鎮有16.8萬戶了,去掉非農戶口,如果全面執行三茬輪作制農業生產模式,對牛等大牲畜的需求量將達到約三百萬頭,缺口居然越來越大了,這可真是幸福的煩惱啊!
邵樹德粗粗算了算,目前養在諸牧監的官牛數量約在十多萬頭的樣子,今後每年,朔方、隴右、河西、邠寧四鎮的蕃部將進貢超過二百萬頭大小牲畜,其中大牲畜有四十餘萬頭。
要想達到三百萬的數量,至少需要四年時間,可能要五年。
還好三茬輪作制的推廣也需要時間,慢慢來吧。先集中力量搞定靈州,讓靈州“大治”,接下來的話,可以在朔方鎮其餘州縣推廣,一步步夯實根基。
至於其他三鎮,邵樹德原則上是鼓勵他們搞的,但不會給予太多的援助,只能由他們自己想辦法了。
“大帥,三圃制農牧並舉,可讓這些蕃人定下心來。”縣令答道:“本縣剛募了名縣農學博士,從長安來的。此人翻閱州中檔籍,又去龍興寺莊戶查訪,認為純放牧,六畝草地養活的牲畜,種苜蓿、蕪菁等高產牧草的話,只需一畝即可。新來蕃人與漢民雜居,只需學習如何種粟麥、豆子、牧草,便可定居下來。”
“蕃人擅長照料牲畜,然不會種地,怎麼保證他們學會?”邵樹德又問道。
“或可將此事付於鄉老、里正。”縣令胸有成竹地說道:“縣裡派人騎著馬,沿著各村走一圈,如果田裡牧草、粟麥長勢良好,便賞賜絹帛;如果多有荒廢,便抓人責罰。”
“抓人不太好。”邵樹德笑道:“罰他糧食、牲畜好了。”
“大帥說得是。”
這個方法,其實還有點可行之處。
再者,吐蕃人裡面,會種地的很多,他們並不是什麼遊牧民族,而是農牧並舉。
龍家、回鶻也不是個個遊牧。安史之亂以前,國朝對河隴之地的開拓,已經改變了部分蕃人的生活方式。河隴陷蕃之後,因為吐蕃人的統治,蕃人裡面會種地的比例進一步提高,與陰山一帶大草原上的風俗還是不一樣的——陰山以北的草原,幾乎就是純遊牧了,鮮有種地的。
“成功定居下來之後,如何繼續教化?”邵樹德繼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