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收穫比在1:4的時候,你只能搞搞農奴社會。
在1:7、1:8的時候,文學、音樂開始多了起來,但本質並無改變。
到了1:12的時候,商業就會繁榮起來,社會風氣慢慢改變。
1:16以上,集中生產的工場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食品產量,是推動文明進步的根基。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半世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已經下降到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的人被解放出來,從事哲學、文學、藝術、工業、美術、航海、殖民等各項工作。
而工業革命開始前一百多年,歐洲農業技術突飛猛進,畝產量大幅度提高,英國、法國、聯合省的種子收穫比普遍提高到1:12以上。此時的中國北方(明朝中後期),絕大部分農田產量達不到這個標準,仍徘徊在1:6、7左右,也就是畝產百斤出頭。
將大量人口從地裡解放出來,才能推動哲學、藝術、工業領域的進步,不然就還是中世紀。
沒有食品產量的大幅度提高,推動古代社會進步,那就是意淫扯淡。
“先生建議可收羊毛抵稅,我原本是不同意的。”邵樹德停下馬來,說道:“但後來想了想,單靠官營牧場培育多毛羊種,怕是太慢了,不如以此誘民間百姓參與進來。羊毛產得多了,那就是錢,應該會有人願意去嘗試。如果能搞個什麼優質羊種出來,那可賺大了。”
“我倒沒想那麼多。”宋樂苦笑道:“我只是見百姓困苦,又不太願意養馬,大牲畜也少,想方設法讓他們日子過得下去罷了。一畝大宛苜蓿,可養一頭牛,羊的話可以養十餘隻,如今乏大牲畜,只能讓他們先養羊了。”
邵樹德點了點頭。
他其實打算讓人做一套羊毛衣服,先自己帶頭穿起來。另外,還可以專門挑揀一些相對柔軟的羊毛,做成襖、裙,讓自家妻妾們也穿起來。
夏王的妻妾穿羊毛衣物出席夫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或許可以帶動一股風潮。
上行下效之下,或許會帶動對羊毛的需求。
三茬輪作制下,純穀物的產出比起傳統耕作方式,其實並沒有優勢,優勢在於產出了大量肉、奶和動物皮毛。
當然,肉、奶也是食品,還是高質量食品,可以認為單產是大大高於傳統方式的。如今還得給皮毛找到一個銷路,皮革是軍用物資,消耗量很大,這個不用愁,毛就得推廣了,也需要耐心培育良種。
“諸州農學生來了之後,讓他們來見我,人賜錢兩緡,嗯,再賜毛布兩匹,哈哈!”邵樹德笑道:“我打下一塊地方,就把一塊地方建好,一步步將這個天下改變。朱全忠做的事,和我一樣嗎?不一樣。”
我負責提高這個天下的農業產量,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做到哪一步算一步。
人人都只想好高騖遠從最耀眼的地方做起,沒人願意做最基礎、最艱苦同時也是最至關重要的事情,那就我來做吧。
我打下基礎,待到王朝盛世之時,全國估計能多出來數百萬乃至上千萬脫離農業生產的人,讓他們摘取最後的榮譽,引領這個國家的未來吧。
大規模的紡織業,也許會在我死後一百年出現,若能多活一百年就好了。
“大帥有此豪情,自然是好的。然與汴軍大戰,還需諸多錢糧,不知大帥答應的牲畜,何時從靈夏調撥呢?”宋樂策馬追了上來,問道。
“這——已經在辦了。”邵樹德無奈道:“不用見天催吧。黃河行不了大船,牲畜又沒法坐船過來。而穿州過縣,所過之處,寸草不生。有些草場是橫山党項的,還需協調。我已經讓楊爚、野利經臣、沒藏慶香三人抓緊辦理了。”
“那就靜候佳音了。”宋樂說道:“大帥接下來還要攻河南,我也是替大帥著急啊。”
(本卷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