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撒剌和匣馬葛,咱們向北。」阿保機只給出了一個含糊的回答。事實上他也不清楚該去哪,只是下意識覺得,該匯合另外兩路人馬。
他們加起來有五萬騎、二十萬老弱婦孺,還有他們急需的牛羊馬駝。而且匣馬葛最近大掠渤海,收穫頗豐,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海里默默點了點頭。
其實吧,那兩路加起來也不如北樓這一路重要。二十多萬老弱婦孺、數百萬牲畜,堪稱契丹的精華。但被夏人這麼一突襲,大部落入敵手。
這兩日多方打聽,得知有一部分放牧地較遠的氏族偷偷跑了,往烏古部的草場而去,還有一部分奔往霸人故地。但這些人加起來也不過五萬餘眾,聽聞夏人抓了十來萬,那麼還有約五萬人散於各處,惶恐不知所依。
見到大汗親至後,一些人帶著牛羊來投,但終究只是少數。更多人可能還沒得到訊息,這些人不收攏起來,有點可惜了。
「留幾百人下來,悄悄收攏族人。」似是知道海里的想法,阿保機吩咐道:「此地不宜久留,趁若夏人追兵還沒趕來,走吧。」
「大汗,扶余尹劉仁恭既不降夏,也不來歸,你看······」海里又道。
「管不了那麼多了。」阿保
機搖了搖頭,道:「我量其必死,等著看吧。」說罷,策馬而去。臨走之前,看了眼耶律曷魯。
曷魯紅著眼睛,重重點了點頭。
******
建極七年七月初四,邵樹德在銀鞍直、飛熊軍的護衛下,離開和龍宮北上,前往南樓。浩浩蕩蕩的大軍出現在了草原上,銀盔銀甲,威勢喧天,誇耀著新徵服者的武勇。
北伐契丹這一戰,歷時約五十天,根據各部上報的資料,擠一擠水分後,大概斬首近四萬級,俘三萬多人—俘虜人數還在快速增加中。
以上都是契丹丁壯,也就是俗稱的「兵」。
至於老弱婦孺則已突破二十萬,牛羊馬駝近三百萬。
保守估計這一戰打掉了契丹一半的實力—軍事意義上不足,但經濟上的摧毀則超過一半。
契丹八部奮三世之餘烈,結果落得這麼一個慘淡的下場,也是無奈。這是硬實力方面的差距,沒有辦法,也怪不了誰。
戰爭打贏之後,後面的事情往往更重要。
草原上的戰爭,不同於中原內地。他們滑不留手,能跑,會躲,你很難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那麼善後就很重要了。
唐貞觀二年(628),太宗發兵攻突厥。眾突厥部落紛紛來投,充當帶路黨,唐蕃合兵十多萬,共同征討頡利可汗。兩年後,陰山之戰獲勝,突厥滅亡,降者逾十萬。
但突厥人死光了嗎?並沒有。事實上突厥亡國,九成以上的突厥人還在,草原廝殺,你很難消滅多少人,因為他們會遷移、會跑路。
隨後又出現後突厥,擁眾數十萬,屢降屢叛。
邵樹德以史為鑑,覺得要好好處置一番。不然的話,焉知不會出現「後契丹」?更何況,如今契丹八部的可汗耶律億還沒死呢。
七月二十,他抵達了龍化州,在此停留數日,接見降順的諸部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