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榮策馬繞了一圈,然後駐於陣前。
差不多已聚集兩千騎,夠了。
“昔日與賊戰,賊多避之。今賊大集兵馬,欲與我分生死,快哉!”李紹榮大笑三聲,道:“舉槊!”
“呼啦啦”一片聲響,兩千騎人人抽出短槊。
鐵騎軍的遠端武器是角弓,近戰主武器是短槊,長約兩米,副武器標配一把劍,第二副武器自選,愛用哪個用哪個——短槊可看出土的高洋墓。
沒有第三副武器,因為馬鞍上的鞘套就那麼多,要插弓梢、短槊、鐵劍,沒那麼多地方了。
這支部隊是配備鐵甲的,但此番沒帶,因為太耗馬力,太影響速度。
作為三支獨立騎兵部隊之一,銀槍軍使用的近戰武器是長騎槍,比短槊直徑略細,但長度有四米多。
銀槍軍是邵樹德騎兵改革的樣板之一。行軍之時,騎槍固定在肩膀和手臂上,下端還有得勝鉤托住,攜帶角弓,遠可射箭,近戰可用騎槍衝鋒。
全軍萬人,除軍官和少數老兵之外,全員著皮甲,輕便靈活。
定難軍萬人,幾乎就是銀槍軍的複製品。
與這三支獨立騎兵部隊相比,配屬給禁軍步隊的騎兵,就要笨重多了。
他們身著鐵甲,罈罈罐罐很多,由步兵輜重部隊負責運輸,機動性很差。
這是由中原地區的作戰環境決定的。
他們的作戰物件是敵方步兵,經常需要衝陣,沒有鐵甲是很吃虧的。
而且一般使用長兵器,即長達五米的馬槊,直徑比短槊、騎槍都要粗,自重更大,衝鋒之前可單手夾在腋下,可一旦衝起來,就必須雙手持著,破入敵陣之後將人挑起來甩出去,或者直接利用馬槊的自重橫掃千軍,攪亂敵方陣勢。
這種軍屬騎兵,是大夏騎兵部隊的主力,他們的人數高達五萬,但卻是最不適合草原環境的騎兵。
沒辦法,你的作戰物件不一樣,走出來的路子就不一樣。中原主流玩馬槊,草原主流玩角弓,都沒有錯,都是依據當地環境千錘百煉發展出來的最優配置。
鐵騎軍是介於銀槍軍和軍屬騎兵之間的“怪異部隊”,經常被人吐槽衝殺不如厚重如山的軍屬槍騎兵,玩弓又不如機動靈活的騎射騎兵,屬於路線失敗,需要改造。
但這支部隊也有特殊之處。
他們最初的來源都是蕃胡酋豪的親隨背嵬,技能相對全面。成軍至今,也一直保持著這種招人風格,入伍的長短兵器都耍得有模有樣,騎弓也玩得不錯。
他們進一步,可以當軍屬槍騎兵甚至是具裝甲騎。退一步,可以變成騎射騎兵。
今天如果著甲了,再手持短馬槊,一波就可以沖垮契丹人,如果他們不躲的話。
但他們沒有著甲。
其實也沒關係了,李紹榮大吼一聲,夾著馬槊就衝了出去。
親兵急忙跟上,有的甚至衝到他身前,為他阻擋第一波傷害。
契丹人也沒有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