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騎軍使折嗣裕此時也面臨著一個問題:按制,鐵騎軍一人雙馬,怎麼追一人三匹馬的契丹人?
濡源、御夷鎮被搶得差不多了,不可能補充馬匹,甚至連補充食物都夠嗆,還是硬擠出來的。全軍攜帶的食水和飛龍軍差不多,只夠十餘日消耗。跟在契丹人屁股後面追,那是不可能有什麼結果的,但就此看著他們跑掉也不合適。
想來想去,唯有一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看誰耗得過誰。
八月十五,全軍兩萬騎,攜馬四萬餘匹,分成多路,大舉北上。
他們沿著濡水河谷進軍,這裡有河流,可以供人、畜飲水,這在草原上非常重要。
另外,河谷地帶一般水草豐美,如果運氣好,還能收穫大量補給品。
十六日午時,至沙野。
一股三千餘契丹騎兵還在前面賣力地“帶路”,不知道想把他們引哪去。
他們甚至還放慢了馬速。夏軍停下來牧馬,他們也停下來牧馬,夏軍追擊,他們立刻逃竄。晚上還特意躲藏進山裡,不斷派人出來襲擾,不過被狠狠地突襲了一下,損失三百餘騎後,他們便消失了。
諾真水巡檢使哥舒確提醒折嗣裕,這是草原故智。契丹人想不斷疲憊他們,讓他們精疲力竭,然後將其引誘進契丹主力的伏擊圈,聚而殲之。
折嗣裕不管,只挑選好進軍路線,至夜則伐木紮營,將馬兒圈進柵欄之內,輪番派出軍士值守。白天繼續趕路,沿著既定目標前進。
十九日下午,至呂泉水、三泉水合流匯入濡水處(今昭蘇乃木附近)。這裡有一個依附於契丹的小部落,此時已經搬走,不知去向。
契丹人終於發現不對勁了。
這個行軍方向,很明顯是奔著平地松林去的!
合著引誘半天,居然把夏人引到自家地盤來了對吧?
沒有一絲猶豫,雙方立刻展開了激戰。
這是一個充斥著漫天紅霞的傍晚。
高高的山崗遙遙對立聳峙著,雙方一部各五千餘騎駐馬而立。
山腳下的平原之上,已經有遊騎在捉對廝殺了。
廝殺的規模慢慢變大,不斷有輕甲或無甲蕃兵加入其中。
折嗣裕立於半山腰之上,可以遙遙看到對面契丹人的出發陣地。
他們的騎兵挨挨擠擠,足有數千之眾,看樣子,又加入了不少附庸部落的兵員。
最前面的騎兵已經散得很開,開始了奮力衝刺,中間部分還在慢慢提速,最後面擠在一起的騎士則吵吵嚷嚷,不斷催促前面的人趕快讓開空間。
“咚咚——”鼓聲擂響。
折嗣裕下到了山丘平緩處。
一隊隊的鐵騎軍士卒已經開始排成陣勢。
馬兒不停地打著響鼻,騎士拉著韁繩,小心翼翼地控制著。
“御夷鎮一戰,契丹人不過如此。今日賊人竟然邀戰,便給他們一個教訓。”折嗣裕對前來聽令的將校們說道:“殿下舉大事在即,爾等若奮力死戰,立下大功,可比往日更容易搏得他老人家歡心。反之,若打得一塌糊塗,怕是再難有翻身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