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又多看了兩眼,覺得和明教坊的宋樂宅差不多,足見兩人地位也是彼此彼此,雖然看起來陳誠的權力要更大一些,畢竟事實上掌控著宣武軍七州之地,那是夏王治下最富饒、人口最多的一塊地盤了。
“杜官人的宅子,還要向東,是老宅新修。以前是玄宗朝正議大夫守殿中監、廣陵郡長史、戶部侍郎王翼之私第。”老者繼續說道。
“多謝指點。”杜洪行完禮,又問道:“不知杖翁怎麼稱呼?”
“老朽以前也曾為官,往事不願多提,家兄便是先帝時的王司徒。”老者答道。
“王司徒”是誰,杜洪不太清楚,但想來想去,只有王鐸一人了。只是,這麼一個人物,竟然也搬來洛陽了?莫不是張全義時代就過來了?
“杖翁,眼看著要開新朝了,達官顯貴,紛至沓來,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杜洪說道。
老者伸手止住了杜洪下面的話,嘆道:“我老矣,見慣了這世間的風雲變幻。富貴、權勢,也不過就那樣。天時有變,說起來讓人傷感。但這世間無不散之筵席,無不滅之王朝,新朝鼎立,只要善待百姓,也不錯。我當了一輩子大唐的官,臨到老了,豈能再出仕新朝?我又兒孫滿堂,也怕死,為大唐死節也做不到。想東想西作甚,安安穩穩過完最後幾年就行了。”
“杖翁倒是實在人。”杜洪笑道。
他不知道如老者這般心態的人有多少,想來應該很多。藩鎮割據一百多年,忠心也就這個樣子了。
“聽聞近日有不少朝官被貶去嶺南、黔中,可有杖翁舊識在其中?”杜洪又問道。
具體來說,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陸扆被貶為潮州海陽令;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鹹通年間的狀元孫偓被貶為賀州司馬;刑部郎中王溥被貶為交州司戶;戶部侍郎崔遠被貶為黔州別駕;中書舍人蘇檢被貶為高州電白令……
這一次大貶官,緣於長安風傳遷都洛陽之事,後來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蕭蘧果然提議遷都洛陽,並說紫薇城已有多處宮室修建完畢,可供聖人、嬪御、皇子、公主居住。
不用說,這在朝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對聲浪。
平日有些事忍也就忍了,但這次實在觸及底線了。去了洛陽,置於奸賊眼皮子底下,被玩弄於股掌之間,能有好事?
與此同時,他們也意識到,有些事情已經進入到了關鍵時刻。
邵樹德以前很愛惜羽毛,並不太過插手朝政,給他們留有一定空間。但這次看來是打算撕破臉皮了,作為還有些忠心、自詡正直的清流,他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反對遷都,痛斥“奸臣”。
很顯然,這是不會有結果的。
這次大貶官只是個開始,後面還會反覆清洗,直到忠於聖人的臣子全數離開中樞為止。
而且,遷都也已是板上釘釘之事,不可能改變。
“舊識?”老者一笑,道:“確有幾個,他們已於上月與聖人灑淚訣別。”
杜洪默然。
“我做不到他們這步,但心嚮往之。”老者嘆了口氣,道:“大唐,國祚無多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