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算可以。”邵樹德點頭道:“可有災患?”
“說來也是奇了,自大帥收復河渭以來,年年風調雨順,粟麥大稔,牛羊被野。”
“說實話!”邵樹德一拍椅子扶手,加重了語氣。
里正瞄了一眼親兵腰間的橫刀,嚥了口唾沫,道:“自光啟末以來,這三年確實不錯,不曾有大的災患,尤其是雨水,還算充足。”
邵樹德仔細盯著里正的臉,里正雙腿有些顫抖,差點就跪下去了。
此人應該沒說假話,邵樹德瞭然。
雨水,是事關生存的大事。
一般而言,當雨水較少時,大量土地會被閒置、撂荒,耕地轉為牧場,農業由種植業向畜牧業的方向發展。村莊人口下降,有些村子甚至會消失,水利建設荒廢,洪水開始出現,土壤被沖蝕,塵土飛揚。
而雨水增多時,撂荒的土地又會被利用起來,百姓返回村莊,種植穀物,修葺溝渠。一開始兩年,不需要太多水的粗糧產量大幅度增加,慢慢地小麥種植成為主流,畜牧業轉向種植業,草場改種莊稼。
如果連續多年不出現乾旱,那麼農牧業經濟甚至會十分活躍。
邵樹德在村頭見到了一個釀酒作坊,主營葡萄酒,也有高粱釀製的,這是鄉村經濟恢復的標誌。
文章、報告可以作假,但酒坊、磨坊之類的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的鄉村產業做不了假。蕭遘總不至於在自己的必經之地上連夜建一個酒坊吧,沒那個必要。
“連續三年大稔,可有一年積蓄。”邵樹德說道:“這積蓄,河州蕭相不會要你們的,正常繳納賦稅即可。不過這錢糧,可拿來修建陂塘蓄水。不然一旦大旱,爾等又要去當牧民嗎?”
“大帥所言極是。”里正答道:“幕府李副使兼任都水官,這兩年一直在大修陂塘。這羅三如今便去上河工了,修好了水塘,再開挖溝渠,如果只旱個一兩歲,還可以頂一頂。”
水利設施有大用,但也不是萬能的。其作用主要在於應付短時間的乾旱,比如農作物生長正需要水的時候,你沒水,那一年的收成可就毀了。老百姓一看,估計就捲鋪蓋當牧民去了——河隴之地,即便是漢人,也會放牧,風俗與內地大不一樣。
李副使,就是李磎,前水部員外郎,現任隴右節度副使兼都水官。邵樹德一路行來,似乎看到了不少已建成或在建的水庫,都是很小的那種,只能供一鄉甚至是幾個村用用。
連續三年獲得了好收成,這是蕭遘的運氣,也是自己的運氣。百姓餘下的錢糧,便可投入到農村水利設施的修建之中。這是為自己造福,想必百姓們也想得通。
篳路藍縷,慘淡經營,隴右這副攤子,蕭氏幹得不錯。
與世家門閥合作,短時間內的收益確實高,就是以後償還的代價有些大。不過,邵樹德也不想償還了,還不起,現在還是大家的蜜月期,以後如何,再說吧。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