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樣做真的不行。古代發明一種技術,最大的問題就是推廣。有的發明出來幾百年了,但可能全國大部分人都沒見過,都不知道。
戽斗商代就有了,桔槔春秋末年也有了,但到了國朝,也不多見。即便到了明代,徐光啟還要在書裡給人們科普這種東西,很多地方的百姓,還自己到河邊挑水,而沒有汲水工具可用。
國朝汲水工具推廣最多的地方,其實是軍屯田地,民間用得少,會製作此物的匠人更是少之又少。軍屯荒廢后,筒車之類的自然更少了。尤其是北方,連年混戰,地方殘破,灌溉系統日益荒廢,器具更是匱乏得很。
另外,東西生產出來了,維護修繕也不能落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後續維護可能比生產製造更加重要。
這個事情,就涉及到人才體系的培養與建設了。
新中國建立後數十年間,與遍佈各部的提水站相配套的,還有大量的農機維修部門。沒有這些維修機構,高效率的農業機械就完全是廢銅爛鐵,完全推廣不起來。
穿越者發明一個東西,立刻造福天下,這是不可能的!你要有生產製造部門,要有後續研發改進部門,要有推广部門,要有維修部門,總之要成體系。而這個體系的建立,才是最困難、耗時最久、成本最大的。
但沒有這個體系,你發明的東西就完全是破銅爛鐵,沒有一絲推廣起來的可能。
筒車的製造,可以暫時讓都作院著手,但後續的維護,肯定要有人來做。
不是每個村都有木匠的,而木匠一般都很忙,未必願意接這些活。
或許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由政府力量推動此事。筒車的維修都是小事了,後續還有耕牛的馴養、鐵質農具的推廣、良種的推廣等等,都可以打包一起幹了。
別說老百姓不傻,看到好東西就會用。事實證明,出於多種因素,好東西還真沒有普及,老百姓真不用,繼續低效率地生產著。
此番西征,賺了不少財貨,班師之後,新一輪的機構改組該提上議事日程了。
州縣兩級經學要大力擴招博士、助教、教諭,加速化胡為夏。
醫學也要擴編,多招些生員,不要求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先把地方風俗病(多發疾病)統計整理起來,並試探性提出解決辦法。
經學、工學之外,州縣兩級農學也可以成立了。要求也不高,先選育高產農作物種子和牧草,討論下哪種種植模式更好,三茬輪作制在其他州縣還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出一些變種,如何設計每年耕作的農作物種類,都可以研究。
這些都是需要真金白銀投入的,而且短期內根本看不到效果,似乎還不如養軍呢。
但有些事必須要做。
春天播下一顆種子,秋天就能收穫。
與關東諸侯的戰爭,不是短時間內能結束的。唐末藩鎮割據的格局,碎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遍數歷史,沒有第二個。
因此,要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
如何才能到後期越打越強,這就要看你前期做了什麼了。
(本卷結束,下卷《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