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畫畫完之後,還有攻山寨這個主題,後面可能還有破渭州、攻蘭州等一系列組畫。畫師們,很忙啊!
“大帥,營中糧草尚有大半月,可以嘗試著攻蘭州了。”張彥球早上有事過來稟報,此時還沒走,見邵樹德進來,便建議道。
張彥球的態度非常到位,知道今時不同往日,現在自己是下屬,那麼就得有下屬的樣子。如果心態還不能調整過來,那麼還不如不來,繼續在京中混日子。
而且大帥對他非常信任,一上來就把振武軍七千餘眾交到他手上,獨領一軍,這讓他更是感激。
“糧不支月,焉能輕進。”邵樹德搖了搖頭。
他就是這樣保守的打法,或許會錯失戰機,但別人也不太好佔他的便宜。帶的兵越多,就越要謹慎。如果只有幾千、上萬兵馬,反倒可以嘗試著冒下險,但他現在輸不起。
“況且,這兩日鐵騎軍、豹騎都一直在大河兩岸活動,與吐蕃騎兵廝殺,戰鬥一直在進行著。”邵樹德說道:“待糧草一齊,便揮師西進。”
組織數萬大軍行動,是非常不容易的。
邵樹德這邊有鐵林軍九千人、武威軍七千人、鐵騎軍五千人、豹騎都千人、義從軍萬人、天德軍四千人、振武軍七千人,總兵力四萬餘人。即便打了這麼久有戰損,但主力還在,數量沒有大的變化。
容納四萬人進軍的戰場,即便是互相靠攏,保持進攻陣型,也要綿延出去數里乃至十餘里。
因為讓四萬人保持統一步調根本不可能,只能分派大將,定好戰役目標,同時多派傳令兵,從多個方向,多個區域性戰場,分時段、分波次組織進攻。
每一支部隊都要有足夠的間距,以防出現混亂自相踐踏,總之不能如同演唱會那樣把幾萬人乃至十萬人都容納在一起,那是自殺。
“大帥,吐蕃如今不過剩萬餘兵,是不是加快進兵速度,進薄蘭州?”張彥球又問道。
現在的行軍速度,有點慢!
“某擔心吐蕃還有援兵。都過了這麼些時日了,河州、臨州等地的吐蕃,可有異動?咱們派去刺探的斥候,途中多有被截殺的,也沒打探到什麼訊息,某心中不安。”
“大帥所慮有些道理,不如遣左翼一部至沃幹嶺(蘭州南側至臨夏間的群山)各山間孔道附近佈防,同時多派遊騎,勤加搜尋?”張彥球一聽,雖然覺得邵樹德用兵風格過於保守,但也不是沒有道理,於是建議道。
“左翼不要參與攻城了,吐蕃兵少,城牆殘破,並不需要四萬人齊攻,便這麼辦吧。”邵樹德說道。
說罷,又著重提醒了一句:“吾之側翼,便交給張將軍了。若大軍攻城之時,有敵騎大隊從沃幹嶺殺出,則危矣,慎重!”
“末將遵命,定護得大軍周全。”張彥球鄭重道。
定難軍四萬人已過了山間狹窄地帶,渡河至南岸,進入了相對開闊的平地。
各部之間拉開了距離,不再是之前沿著黃河岸邊逼仄地形進兵時,那種偏長蛇的陣型了。
天德軍、振武軍萬餘人是一個集團,由張彥球統領,孫霸副之,位於中軍左翼。義從軍萬人為右翼,中軍則是鐵林軍、鐵騎軍、豹騎都一萬五千人,武威軍七千人是前鋒,大體呈一個品字形推進,各軍之間相隔數里到十餘里不等。
這個距離不是自己定的,也有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如地形是否合適進軍,附近有沒有河流或小溪飲水,有沒有草料補充馬料的消耗,有沒有樹林供砍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