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5200> 第八十三章 雙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三章 雙贏 (1 / 3)

二月二春社節,邵樹德親自來到了藍田縣的農村,躬耕!

與此同時,皇后也紆尊降貴,親自擠牛奶,示範!

帝后二人如此賣力表演,自然是向天下人表示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同時,也為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背書——

至少在北方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畜牧業已經成了農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沒有完全執行三茬輪作制的農村,養殖牲畜的比例也大大增加。

這是草原—農耕二元制帝國所帶來的改變。

漢地與草原不再涇渭分明,農耕、畜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撐死了以哪種為主罷了。

農業產出的增加,令整個社會有了更大的餘裕來供養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

這是一個十分積極的進步,因為可以投入到藝術、科學、教育等領域的資源更多了。社會的進步需要這些,人民的生活也需要這些。

同時,這也是一個煩惱。從長遠來看,會引發人口爆炸。

當然,辯證地來看,世上萬物,多半有利有弊。

人口爆炸有其壞處,自然也有其好處。

春秋戰國時代,諸國林立。

一個人在本國犯了事,他可以逃亡到另一個國家。

有才能的人在這個國家不受重用,他可以換個國家,興許就發達了,樹挪死人挪活嘛。

在古典時代,大夏自有統治極限。超出這個極限,便無法管理,運氣好點可以羈縻統治,運氣不好人家直接割據自立了,稱帝稱王,你能奈我何?

對一家一姓而言,這固然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有人在挑戰你的權威。

但對普通人而言,如果還存在著第二個同文同種,文化習俗大同小異的國家,你就有了選擇權。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跑到那個國家,語言、文字相通,習俗差不多,人種也差不多,毫不費力就能融入進去,開始新生活。

這個理論在後世被髮展為“擴張XX民族陽光下的土地”——可以不是同一個國家,但得是同一個民族。

以上這些好處,邵樹德沒有寫在《人口論》裡邊,但讀此書的都是人精,如何看不出來?

作為帝王,他都背叛自己的屁股,為你們考慮了,還想怎樣?

而隨著內務府、少府日夜不停地印刷,《人口論》這本書繼在高階朝官們中間流傳後,開始向諸道、州擴散。讀到的人越來越多,意見自然也不少。

邵樹德要的就是這個。

辯經,給我辯。辯多了以後,自然會形成相當的共識,《人口論》這本書的內容可以改,他不介意,只要說得有道理,符合實情即可,甚至就連名字都可以改。

他要讓移民成為統治階級腦海裡的一根弦,時刻繃著。一旦某地人口稠密了,就由官方或私人組織移民,時間長了,說不定就有些成果。

如果中亞生活著千餘萬華夏子民,在本時空的後世,有可能被中原王朝統一,也有很大可能演變成另一個國家。對百姓、士人來說,這不是壞事,唯一受損的可能就是皇室了。因為他們存在著一個競爭對手,雖然對手的實力較弱,但依然會讓他們有所顧忌,無法肆意亂來,因為本國人民可能會用腳來投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