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烘乾窯牆體的內側四周設立很多矩形的磚砌煙道,煙道上方佈滿孔洞。生產的時候在煙道內放入燃料燃燒,然後靠燃燒的煙氣燻幹木材。這樣一來,材堆與明火完全脫離了接觸,透過加熱窯內充當介質的溼空氣對木材進行加熱烘乾,使發生火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對了,燒製磚瓦時產生那麼多廢熱煙氣,可以利用起來啊。”邵樹德又提出了一個建議:“磚窯、烘乾窯可以建在一起,我稱之為‘聯合生產’。磚瓦輪窯產生的廢氣很燙、很熱,完全可以拿來烘乾木材,至少可以減少用煤。你們再琢磨琢磨,重新設計一下。”
一個磚瓦輪窯,正常來說每小時產生60008000立方米的廢煙氣,溫度大約在80100度。而木材的燃點為250300℃,正好可以用來烘乾。
這樣的廢熱氣流量用來烘乾兩座五六十立方米容量(指木材容量)的窯是綽綽有餘了。按照烘乾一批木材平均需要六天時間計算,每年烘乾50006000立方米以上的木材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以上都是幻想,此時不可能做到,只能盡力而為了。
“殿下果有奇思妙想。”工頭在一旁聽了半天,很是佩服。
磚窯出來的煙氣很熱,誰都知道。但之前直接排放掉了,如果像瓷窯那樣用抽風的方式將煙氣引入木材烘乾窯,確實可以利用起來。
“缺乏大鼓風機、抽風機。”邵樹德嘆了口氣。
如果有這兩樣玩意,磚瓦輪窯可以建得很大,產量會很高,成本會很低。
另外一大制約是缺乏一種神器:自動制磚機。
目前的磚坯只能靠人力來製作,效率太低了。河南府的所有小輪窯加起來,邵樹德懷疑一年能不能產一百萬匹磚,目前還沒有數字,多半達不到,幾十萬頂天了。
但軍士修一套磚房就要兩萬餘匹磚,這也就夠五十戶軍士家庭的需求。
哪怕後世農村建的不起眼的小土窯,也不止這點產量啊。那些小土窯看著破爛無比,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古代就能建起來,但你深究一下,就會發現人家有制磚機(不一定每家窯都有),窯體設計合理,煙囪建得更深科學,還有運輸工具,一匹磚的成本能壓到驚人的幾分錢,完全不是此時能比的。
邵樹德回憶了一下農村小土窯的煙囪,好像挺高的,外層有鐵架子可供人攀爬上去清灰,這玩意就不是此時能建起的——好吧,或許可以建成,但要花不小的成本。
所以,千萬不要鄙視農村小土窯。那是二十世紀的小土窯,放到九世紀,你都不一定搞得起來。
“誰能做出一個制磚機,腳踏式的、畜力的,都無妨,我不吝厚賞。錢財、官位,應有盡有,說話算話,君等當勉之。”邵樹德對工匠們宣佈道。
給普通百姓多一些賺錢的渠道,將農村的資源利用起來,邵樹德暫時只能想到這麼多了。
最最基礎的磚瓦、木材的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其實意味著全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建設成本的降低。
這個好處,很多人不以為然,但當你需要開拓的時候,就知道它有多妙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