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5200> 第四章 糖與木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章 糖與木材 (2 / 3)

“海甜菜製糖如何?”邵樹德拈起一粒果子,問道。

“海甜菜去歲豐收了一茬,制了不少糖,甚甜。”王彥範說道。

“可培育出了新種?”邵樹德說完就擺了擺手,道:“罷了,時日尚短,肯定還沒弄出什麼名堂。”

目前引進的海甜菜比起原生種,其實已經被地中海沿岸居民改良過一次了,根莖部的含糖量有所提高,但比起後世進一步改良的甜菜,還是沒得比。

“在河南、洛陽二縣擇民戶發放一批海甜菜種子,教他們種植。”邵樹德吩咐道:“這玩意耐旱,不挑地,很多以前沒法利用的土地都可以利用起來。”

新大陸農作物被引進到舊大陸之後,最初其產量並不高,比起小麥之類的傳統農作物並沒有什麼優勢。但為什麼說還有很大的意義呢?因為玉米、土豆、紅薯可以栽種在以前無法利用的荒地上,這些地或者較為貧瘠,或者乾旱缺水,或者是山坡丘陵,無法有效利用,但土豆、紅薯、玉米可以,這就是其積極意義,等於擴大了耕地面積。

當然在國朝,這個意義不大。蓋因此時非明清時代的集約化種植,人少、地多,耕地面積足夠,沒那個精力精耕細作,只能粗放式種植。一戶幾畝地,與一戶幾十畝、上百畝地,耕作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很現實的事情。

但怎麼說呢,整體耕地足夠,區域性卻還有不平衡的現象。比如曹州、宋州、魏州一帶,人也太多了,人均耕地就少,能利用一些貧瘠的荒地也是好的。

除了荒地之外,農家院子前後、田埂道旁,都可以栽種海甜菜。以前這裡可能種的是綠豆,現在改種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也有調節財富分配的意義。

有錢人家裡不缺糧豆,普通農戶即便在田埂上種滿了綠豆,價值也不大,沒法激起有錢人的消費慾望。但糖就不一樣了,市場需求其實一直存在,只不過始終供給不足罷了。

北方的糖,以飴糖為主,是穀物澱粉製作的,其實就是麥芽糖的一種,邵樹德前世小時候還吃過,味道還可以,但與真正的糖不一樣。

至於蜂蜜,產量其實是有限的,價格也很高。

南方的蔗糖,受限於運輸成本,價格仍然很高,供給偏少,一般的有錢人家也購買不到足夠的量。

況且此時的蔗糖產量也很低,原因是甘蔗含糖量太低。邵樹德記得,後世歐洲人大航海時代,到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島時,發現了當地獨有的甘蔗品種,含糖量高得驚人,遠超他們原本種植的甘蔗,於是開始移栽,改良品種。可以說後世幾乎所有的甘蔗品種,多多少少都有塔希提甘蔗的血統。

國朝南方種植的甘蔗是什麼品種,邵樹德不知道,但覺得含糖量應該很低——育種,是一項系統的長期工程,對農業的意義極其巨大。

所以,海甜菜是有意義的,但需要持續改良品種,提高其根莖部的含糖量。這事光靠官府不夠,不如下放一部分種子到民間,擴大種植量,讓老百姓幫著改良。時間長了,總會有效果的。

地中海沿海的歐洲農民也是一代代改良海甜菜的。邵樹德敢肯定,最初的野生品種肯定沒現在含糖量高。

“就這麼辦吧。關北也發一些下去,那邊更需要甜菜。”邵樹德一錘定音,下定了決心。

關北百姓已經度過了艱難的饑荒時期,如今地權相當平均,人口也沒有多到離譜的程度,人均資源佔有量是不低的,生存方面沒有問題,可以朝改善方面努力了。

他突然想起了草原上加鹽的奶茶,只能一聲嘆息,這是多缺糖啊。我得阻止你們往錯誤的方向上努力,奶茶——只能加糖!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