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起點> 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 (3 / 3)

“第二,須得瞭解草原。”趙光逢道:“某看大王辦州縣各學,捨得花錢,不如在經學、醫學之外再辦韃靼學、突厥學、回鶻學、吐蕃學之類,尋人授課,廣泛培養熟悉草原事務之學生。要想對付他們,先得了解他們,如此才能對症下藥,又不激起太大的反彈。”

“這個好。”邵樹德大讚。

歷朝歷代,鮮有人願意做這種事,可能確實人才貴乏,也可能出於傲慢。

等到草原部落打過來了,整個朝廷都找不到幾個熟悉敵方內情的專業人士。對人家兩眼一抹黑,甚至連首領姓甚名誰,出身哪個部落,和誰關係好,和誰是死敵都弄不明白,這不是搞笑麼?

不瞭解人家,如何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如何施展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合縱連橫?別說拉攏人家的仇敵了,不知不覺搞了騷操作,得罪了人都不知道,讓聯合對敵成為空談。

傲慢要不得,是會付出代價的!

培養出的人才,可以在專門在理蕃院內收集、分析資料,也可以充作裁決斷事官、部落監軍、情報人員、外交人員等等,總之就是要盡一切手段對草原重視起來,投入一定的資源。

“第三,對部落劃分遠近親疏,不讓他們擰成一股繩。對親近的部落,示以恩寵,可以聯姻,可以多發賞賜。讓親近的部落監視不夠親近的部落,讓他們互相防備,互相猜疑。”

“第四,對各部落上層一定要抓穩了。草原是頭人制,抓住了頭人,就穩了大半。要讓頭人世襲,保障他們家族世代富貴,這樣徵兵的時候才不會叫喚。”

“第五,商家前往草原貿易,需發放許可,行經路線,皆有規定。做買賣所得,可以分潤一部分給諸部酋豪,讓他們權力世襲的同時也有錢花,減少不滿。”

“第六,劃分草場,不得私自越界放牧。哪家部落的牧人越界了,就處罰他們的頭人。不得私自吞併、互鬥,一出現這種苗頭,就堅決出兵,攻滅其部,新立一個頭人。”

“第七,定期會盟,增強中原天子的威望,最好每一兩年就來一次。”

“第八,草原有才智傑出之士,可到中原來做官、為將,一視同仁。定期招收頭人子弟入經學、武學,安排個好去處。”

“第九,草原適宜屯墾的地方,築城、駐軍、派官,以為威懾。亦可要求諸部聯合組軍,南下中原駐防。總而言之,調漢軍北上草原駐防,調草原軍南下漢地駐防。”

“第十,大王可在一些水草豐美又極為重要的地方增修宮殿,新設奴部。”

趙光逢一口氣說了很多,邵樹德一直靜心聽著。

政策都很不錯,應該也能起一定的效果。但漏洞始終存在著,即部落不堪忍受卻又反抗無能之時,可以跑路。雖說這也不容易,畢竟要經過其他部落的牧區,容易被發覺,從而招致圍剿,但終究存在這個隱患。

另外,域外的遊牧部落入侵,也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總之,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應該沒有後世滿清時那麼大。

“先完善一下。”邵樹德說道:“這會還要用到他們,有的政策可以立即施行,有的不行。待天下一統之後,再慢慢推廣。”

有些政策,他細細想來,還是有問題的。若按趙光逢的建議來,那草原就被永遠鎖死了,他們南下不了,漢人北上不了,互相維持著一個脆弱的平衡,感覺有很大的隱患。

他現在在培育適宜本地氣候的黑麥、燕麥種子,有新的農牧並舉的耕作方式,有推廣羊毛製品的政策,是不是可以透過控制草原上可以屯墾的地區的方式,來實行更好的統治呢?

理論上來說,這是有可能的,但也應看到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個世道做什麼事沒風險?想弄一個十全十美的方桉本來就不可能。

即便到了後世,各種政策也是慢慢調整的。幾十年下來,甚至和最初大相徑庭。事物是運動發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只能一步步摸索了,總之他窮盡一生,也要在這個方向上努力。

樂文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