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起點> 第二十五章 財稅改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五章 財稅改革 (2 / 3)

這個地方曾經被蔡賊狠狠禍害過,荊州城內一度只剩十幾戶百姓。隨後又經歷了連續戰亂,直到趙匡凝出任荊南節度使後,才稍稍消停了一些。

因此,即便到了現在,人口也是比較稀少的,正適合移民填補。

河南府、汝州離得這麼近,正好當移民來源地,成本更低一些。

“說到錢糧之事。”住進汝州州衙的邵樹德找來了秘書郎陳逖、徐寅二人,問道:“朕提及的財稅改革,政事堂那邊有回應了嗎?”

“還沒有。”兩人很肯定地說道。

“趙光逢、蕭蘧怎麼說的?”

“趙相說‘分稅制改革’,從國初開始,陛下提了不下五次,每次都因為用度甚大,且戰事頻繁而作罷。”陳逖說道:“而今與波斯大戰連場,開支浩大,河西、隴右道又給復兩年,陛下還要修宮城,移民始終未有停息……趙相建議,仍執行‘量出為入’的舊規,待一切塵埃落定後,再做計較。”

“趙光逢這是在向朕喊話呢。”邵樹德聽完後笑了,又問道:“蕭蘧怎麼說?”

“陛下。”徐寅搶先答道:“蕭相覺得,還是等與波斯停戰之後,再行改革。”

“兩位宰相可真有意思,拼了命想多收點賦稅。”邵樹德說道。

安史之亂後,唐代財稅改革有兩大原則:一是以財產計稅,不按人頭來算;二是量出為入,即預估明年要花多少錢,然後制定徵稅計劃。

夏朝繼承了這個財稅制度,因為太好用了。

按財產徵稅,可以從富人那多收錢,增加財政收入。

當年唐德宗在長安丈量達官貴人們的屋宇,估價徵稅,即便惹得滿朝怨懟,也堅持執行了下去,因為這樣真的能多收到錢,還不是搜刮農民——間架稅,就是房產稅,徵稅物件是住在城裡的官員和市民階層。

唐德宗收了不到一年,史載得了好幾年禁軍軍賞,可能有所誇張,但僅長安一地,搞不好就弄了幾十萬緡錢。

隨後涇原兵變爆發,稱帝的朱泚表示廢除間架稅,唐德宗後來也被迫妥協,取消了間架稅。

從此以後,間架稅便不再是一個常設稅種了。

歷史上後唐末年,李從珂入洛陽後,為了犒賞軍士,提前徵收了好幾年的“間架稅”。

後晉石重貴為了籌措軍費,又收間架稅,不過他改名為“屋稅”。

後周繼之,一直到兩宋,都沒廢除。

間架稅只是財產稅的一種。

就農村而言,按照田地多寡徵稅才是大頭。

這麼合理的收稅方式,不知道為什麼到了明朝又變回去了,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攤丁入畝,才再一次按財產而不是人頭收稅。

夏朝與唐朝一樣,財政收入一半左右來自榷稅。

榷稅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稅種叫做“榷稅”,它可細分為榷鹽錢、榷茶錢、榷鐵錢等。

榷稅中最大一宗,來自榷鹽錢。

前唐末年,每年可收三四百萬緡,而在懿宗朝那會,則接近五百萬。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