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馬哈木覺得唯一可能接受的,大概就是處死薩曼尼了,因為他參與了喀喇沙的政變,這是一切爭鬥的本源——按照夏人的說法就是如此。
如此種種,令馬哈木覺得,再留下去也沒什麼意義了,不會有任何結果的。河外之地,只能憑藉戰爭來了斷,直到一方退讓為止。
但塔姆的一番話,讓他思考起了留下來的積極意義。或許,藉此更多地瞭解夏國的情報,對於大維齊做決策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你瞭解了多少?”馬哈木坐了下來,問道。
這段時日,塔姆經常帶著粟特翻譯,外出行走,最遠甚至去了長安附近的城市。
他與很多人交談,知道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
他觀察夏國的氣候、農業和交通,寫了一份報告。
他深入集市,瞭解夏國的工藝製作水平。
他想方設法記錄夏國各個省所在的位置、總督的名字以及有多少貴族、貴族掌握著多少人口。
他甚至進入了長安的聶斯托利派教堂,假裝自己是景教信徒,詢問教堂裡的神職人員知道多少內情。
總之,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馬哈木很感興趣。
“我儘量說,你儘量理解。”塔姆也不客氣,直接說道。
馬哈木點了點頭。
“第一條,夏國和平的時間並不長,甚至比我們還短。因此他們擁有一大批富有戰爭經驗的貴族和士兵,他們真的很能打,並不僅僅限於勇氣方面,還在於專業的知識和技藝。”
馬哈木認真聽著。誰都知道,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軍事人才有多麼寶貴,他本為波斯有這麼一大批傑出的人才而感到驕傲,可誰能想到,在遙遠的東方,竟然也有這麼一大批專業軍事人才,且數量以十萬計。
“第二條,夏國土地遼闊、人口很多。我無法得知確切的數字,但毫無疑問,是我們的好幾倍,這意味著他們能夠徵發大量的自由民和農奴上前線,並且之前經常這麼做。”
這確實是個頭疼的問題,馬哈木也很發愁。
人口意味著戰爭潛力。如果夏國發瘋的話,它完全可以動員其東部地區的軍事人員和物資,到西部邊境作戰。只要不怕引起國內動盪,靠君主個人意志推行,理論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夏國國內沒有動亂,外面也沒有值得稱道的敵人。他們可以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聽到這裡,馬哈木先起身走了兩圈,然後又坐了回來,愁眉不展。
不愧是拔汗那總督的顧問,塔姆確實有一套,眼光很毒、很精準。
事實上,叛亂和外敵嚴重牽扯了布哈拉的精力。
當最精華的呼羅珊省烽煙不斷之時,沒有人還有心思在東方作戰。大維齊決定於今年主動進攻,解除一個方向的威脅,這個戰略決策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包括日漸長大的埃米爾。
內部叛亂,這是自倭馬亞王朝以來就揮之不去的夢靨。畢竟,薩曼波斯其實也是靠鎮壓叛亂或者“叛亂”起家的,這是絕對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