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趙光逢為何提起西征的事情。
因為就在方才,淮南來報,升州被團團包圍,日夜攻打,雙方都傷亡慘重。許是知道他們是全國最後一處還在頑抗的地方,不可能有人呼應救援了,殘存淮軍出城野戰,殺得圍城各部連連潰敗,站不住腳。但他們終究實力有限,勉強提起的那股哀兵氣勢也很快消耗殆盡,最終全軍覆沒,升州為王師克復。
而在此前兩天,盱眙在被圍攻數月後,城牆破損,箭失用盡,被各路大軍殺了進去,死者萬餘人。
建極十二年五月初六,這個日子值得紀念。
在正式稱帝建國後,邵樹德花了十年又十個月的時間,徹底掃平各路割據勢力,一統九州。
這個速度,其實不慢了。如果就此收手,大夏也絕對可以稱得上大一統王朝,即便沒有西域,畢竟秦朝、明朝就沒有。更別說開國之初就有這些地方的王朝了,更少。
另者,他也攻取了遼東。
他的這個遼東,只在字面上與其他王朝的遼東一樣,內涵則大不一樣。
傳統的遼東,其實主體是遼寧東半部分。在清末時被稱為“南滿”,大夏如今不僅包括“南滿”,還控制了“北滿”,甚至包括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大部。
這個區域,歷史上部分實控或全部實控的,只有遼朝、金朝、清朝,連元朝都差了點意思——流官、駐軍、收稅,是實控的標誌。
總體而言,夏朝的遼東,地域範圍是相當大的,在歷代中原王朝中,並沒有與之類似的存在。這是歷史的機遇,誰讓這個年代有一個叫渤海的國家,且正好處於腐朽的王朝末期呢?
唯一不如兩漢時的地方,大概就是朝鮮半島那塊了。遼東道樂州只包含浿水以北那一塊,樂州理所平壤縣對岸,就是弓氏建立的摩震國了。
討平淮南之後,其實以趙光逢、蕭蘧為代表的文官們基本都滿足了。
在他們看來,何必再徵西域呢?打下來了又如何?能給朝廷提供多少賦稅?
最大的可能是不但提供不了賦稅,還得往裡頭貼錢。譬如遼東道,現在每隔兩年就往派遣一批禁軍過去輪戍,搞得好像前唐那會年年徵調各藩鎮兵馬,發往西北、東南防秋、防冬一樣。
這樣的地方,要來何用?
但這話不能直說。畢竟武夫當國一百五十餘年,文人還是有點怕的——其實,安史之亂前,武夫們就不囂張跋扈了嗎?只是程度輕一些罷了,開元年間朔方節度使的判官就被鼓譟集結起來的軍士們揍了,因為“給糧失宜”,那可能是前唐第一次成規模的軍亂。
趙光逢知道聖人的心願是去西邊看一看。因為他早就對近臣們說過,從軍事上來說,沒有必要親征,但從個人興趣來說,他想去看看。
趙光逢只能透過打消聖人親征的念頭,來迂迴勸他放棄這場戰爭。
只要是戰爭,就有失敗的可能。徵西之戰,毫無意義,失敗了就是純粹的損失,甚至會反過來鼓舞賊人,讓他們更起勁地劫掠大夏。
“怎麼?怕朕打敗仗?”邵樹德問道。
“勞師遠征,無人敢言必勝。”趙光逢說道。
“回鶻人沒你想得那麼厲害。”邵樹德說道:“再者,住在宮裡,睹物思人,心情陰鬱,還不如在外頭走走看看呢。這天下,還沒有擋得朕一擊的軍隊。”
人的認知,或許是隨著閱歷、年齡、處境不斷變化的。
三十年前,邵樹德還在想象,歷史上大殺四方的蒙古人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