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口號,凝聚著邵樹德與將士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每個新兵入營,都有人向他講這些口號的來歷,邵聖的光輝形象會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有這些禁軍在,哪個外敵能打過來?哪個人敢造反?
最極端的情況下,哪怕文臣們都反對他,只要牢牢把握住了武夫,他就敗不了。
今年是建極三年(903),往前面推個兩百年,文人可以當皇帝,可以控制軍隊,往後推個百年,文人甚至能把軍隊搓圓揉扁,但這個時代,是武夫的時代,武夫們不支援你,任你名滿天下,屁用都沒。
邵樹德對如何與武夫相處很有心得。
首先你得是個武夫,不然就洗洗睡吧,人家不會認你,縱然靠權術維持一時,也會很快倒臺。這便是他深入軍中時,幾乎不穿龍袍,而是穿著戎服的主要原因。
皇帝會不會治理國家不要緊,是不是好人也不要緊,武夫們懶得管這些。但皇帝必須是武夫出身,必須得到武夫們的認可!
失敗的人,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好,而是因為你失去了武夫的支援,就這麼簡單。
邵樹德弓馬嫻熟,曾經至一線走馬殺敵,曾經與底層武夫們打成一片,說的都是武夫們愛聽的話,給他們賞賜和撫卹,讓退伍的將士包攬驛站和基層鄉里官職,為此不惜開罪文人和地方豪強。在士兵們心目中,他是純得不能再純的真武夫,代表了他們的利益,誰敢對邵聖不利,那就砍翻他。
這個年代的權力核心來源在哪裡,一定要搞清楚。
不是宰相,不是世家,不是豪強,不是地方刺史,不是文人士子,而是禁軍武夫。他們是改朝換代的主角,歷史上幾十年內表演了那麼多次,寧不鑑耶?
******
閱兵完成之後,雨也停了,大軍次第開拔,東進發。
義從軍、定難軍,外加提前出發的天雄軍、武威軍,以及尚在河北的天德、龍驤、突將三軍,超過二十萬禁軍,可以說空國而出了。
邵樹德回到定鼎樓之後,換了一件戎服。
十二歲的皇五子惠賢、十歲的皇六子明義跟在他身後,亦步亦趨。
邵樹德的兒子們到了一定年歲,都下去歷練了,這次出征,五郎、六郎便要跟在他身邊,言傳身教。等稍大一些,也要下去歷練。
其實不是沒有大臣勸阻,認為這不合制,但邵樹德只回了一句「我武夫也」,便堵住了他們下面的話。
武夫,幹什麼事情不都很正常?我管你怎麼想。
邵家大郎今年二十歲,已是安東行營都指揮使。
二郎十九歲,是徵蜀主帥。
三郎十六歲,歷任文登縣司戶、黃縣尉,再過三兩月,即將轉任蓬來縣丞。
四郎十四歲,這會在海州東海縣當海關令史。
五郎明年差不多也可以放出去了,六郎還要留在他身邊學習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