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禁軍在鳳翔歸命者,自楊思權、尹暉等各賜二馬、一駝、錢七十緡,下至軍人錢二十緡,其在京者各十緡。”
許諾的賞賜沒能兌現,軍士們什麼反應?
“軍士無厭,猶怨望,為謠言曰:‘除去菩薩,扶立生鐵。’以閔帝仁弱,帝剛嚴,有悔心故也。”
士兵們後悔了,是不是可以作亂呢?
再看另一件事:“軍士遊市肆皆有驕色,市人聚詬之曰:‘汝曹為主力戰,立功良苦,反使我輩鞭胸杖背,出財為賞,汝曹猶揚揚自得,獨不愧天地乎!’”
擁立李從珂的軍士回洛陽後,得意洋洋,面有驕色。
老百姓聚集起來,痛罵他們,說你們為擁立新主力戰,得賞是應該的,但弄得我們被拷打,出錢為賞,你們還這麼洋洋自得,好意思嗎?
因為禁軍士卒家屬也在洛陽,痛罵他們的人裡,多半有親戚朋友。於是士兵們也認了,不敢再鬧事,只發幾句牢騷,說自己後悔了。
但真沒有後果嗎?當然是有的。
首先,禁軍士氣低落,不肯力戰了,因為皇帝賴賬。
其次,支援李從珂的地方將領、軍隊也沒得到賞賜,人人都有怨氣。
第三,朝堂人心渙散,文官也士氣低落。
第二年,石敬瑭造反,引契丹為援,惡果就顯現了。
簡單來說,後唐潞王、閔帝的這場皇位之爭,把五代軍士風氣拉到了一個新的下限。
在此之前,沒這麼離譜。
在此之後,人一旦突破了下限,開了這個頭,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五代的風氣,就是這樣一代一代、一點一點墮落敗壞下去的。
那麼後來是怎麼解決的呢?
其實沒有主動解決。後晉、後漢、後周三朝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造反之事依然屢見不鮮。
直到後周世宗郭榮年間,清理北方戶口,發現只有1200萬人了,民生凋敝,百業俱廢,人心思定。經歷了血的代價,才慢慢消失的。
而在唐末、梁初北方是多少人呢?
以河北為例。
(一)成德鎮。
後梁乾化元年(911),成德節度使王鎔遣子德明帶37都士兵,從李存勖征討,這就是3.7萬人。而成德鎮的總兵力,當不下五萬。以中晚唐的兵民比例,成德鎮有125萬以上的人口,考慮到成德鎮有大量的騎兵,實際上可能在140150萬之間。
而天寶年間,成德所轄四州大約有180190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