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聖人可曾降下德音?會如何處置這些降人?"李能湊上前來,問道。
邵嗣武把目光收回,轉頭看向二人,說道.「你等不用憂慮?可曾讀過《曉諭幽州軍民制》?」
「自然是讀過的。」李能回道。
「聖人在制書中說得很明白了,心懷忠誠之輩,'當各安懷,勿為掛慮'。你等部落,可編戶齊民,量口授田,以後便是大夏良民了,何憂也?」邵嗣武說道:「至於這些戰陣俘虜之輩,酋豪舉族誅戮,沒有任何轉圜之處。普通民人,則發往他處,編為府兵部曲。」
二人說話的地方還有很多披甲持械的歸德、龍武二軍士卒,此時聽了趙王的解釋,個個神色振奮。有那腦袋活絡的,甚
至已經打算去千金冶城找鐵匠打製一些農具了。到了安東府,沒有好的農具,如何開墾?大爺有錢,木頭的農具看不上,打個十餘件鐵農具帶回去,租給部曲,也是一筆收入。
當然,這事朝廷也會做,完全用不著他們操心。
幽州鎮的冶鐵能力還是很強悍的,打製農具完全不在話下,而且質量上佳,成本價賣給軍士們了,就當是遼東開荒的福利。
「如此我便放心了。」李能一聽,心中一顆大石落了地,旋又問道:「不知在何處授田?」
「幾個新設縣份。」邵嗣武道:「朝廷有意在樂安鎮置樂亭縣,在昌黎鎮置昌黎縣,並復撫寧縣,就這幾個地方吧。」
樂安鎮在晉代曾經有樂亭縣,撫寧縣在前唐初年設立過,後來廢除了。當時還有過一個臨渝縣,後來也廢除了。
罷縣的原因就是戶口太少,這其實也是有唐一代的老毛病了。很多在其他朝代戶口殷實的大郡,唐時人煙稀少——至少戶籍上人口很少——比如登州、萊州、幽州、平州、薊州等地。
當然,幽州鎮有客觀原因存在,即遷入了大量戰爭俘虜,如突厥、靺鞨、高句麗、契丹、奚人等。也有很多主動來降,定居過來的,比如室韋、粟特等族。
考慮到遊牧所需的土地較多,就養不活太多人了,因此將北朝時就存在的樂亭、撫寧等縣罷廢,一直沒能重新設立起來。
即便是開元盛世之時,幽州的人口也遠不如漢時,至少表面上不如。
邵樹德決心扭轉這種不正常的態勢,因此在幽州大力清理戶口、收繳甲兵、編戶齊民、量口授田。
平州增設三縣之後,便有了六個縣,以後就老老實實種地吧,別想太多。
隔壁的薊州也增設了三縣,即徐無、昌城、土垠。
徐無縣在後世遵化一帶,昌城在唐山豐南西北,土垠縣在唐山豐潤左近,都是漢晉舊縣,而今重設。
如此一來,薊、平二州從原本六縣之地變成了十二縣,接下來就是狠狠清理戶口,再造籍冊,並安置移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