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互相牽制之下,真·宰相人數大增,即左右僕射(尚書省)、中書令(中書省)、兩位侍中(門下省),一共五個宰相。
即便如此,高宗即位後,還是覺得不夠集權,又下令三省六部的低階官員亦可入政事堂參知政務,並給他們“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架空原本的真宰相。
到了這會,看看給各地節度使加的榮銜就知道了,一堆侍中、僕射、尚書令、中書令,就知道這些國朝前期的宰相官職又變成了虛職。
從三公開始,到尚書令、中書令、左右僕射、侍中,它們一步
步從實權宰相變成了虛職,反應的其實是君權的擴大以及朝堂的相互制衡。
但制衡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效率逐漸低下。
國朝官制也是有缺陷的,皇帝為了彌補這種缺陷,不得不搞了大量“使職”,也就是差遣。
使職一開始沒有品級,屬於兼職,這是五代及北宋混亂官制的鼻祖。
“然時移世易,今尚書省有名無實,或可裁撤?”邵樹德說道:“先生怎麼看?”
“太宗時,三省主官合署辦公。”宋樂沉吟了一下,緩緩說道:“至中宗時,尚書省主官已無法進入政事堂,地位大降。尚書六部,淪為了中書、門下二省的附庸。說是三省六部,實則二省六部。”
“只是……”宋樂笑了一笑,道:“殿下若想集權,不是應該抬尚書省主官進政事堂麼?人越多,雞毛蒜皮的事越多,越難以形成統一意見,正好由聖人裁決。”
理論上是這樣,但聖人的裁決有時候不管用。就連太宗那般威望,他的旨意都被駁回過,而如果流程走不完,那皇帝的命令就是“亂命”、“中旨”,是不會具有法律效力的。
“中書、門下二省,先生覺得有存在的必要麼?”邵樹德問道。
宋樂嘆了一口氣,道:“殿下,君王是君王,宰相是宰相。”
邵樹德默然。
他想起了明朝,朱元璋一開始執行的是一省六部制,即中書省統管六部,但他隨後撤銷了這個機構,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這使得朱元璋在事實上兼領了宰相的職務。
宰相有決策權、議政權、執行權,朱元璋把決策權牢牢把在手裡,朝官們只能給些建議,六部具體執行,權力為史上帝王之最。
這無疑會帶來繁重的工作量。老朱也不客氣,我上就我上,天天肝到深夜,讓人無話可說。
曾幾何時,宰相擁有全部權力,從決策到執行,皇帝無需過問。甚至皇帝不著調了,還要被宰相訓斥,乃至換掉。
到了隋唐,宰相的權力有所削弱。三省六部和政事堂的存在,確保不會不會出現一個大權集於一身的權臣,因為皇帝可以往政事堂塞自己人。
一省六部制,宰相做決策,效率高,副作用是可能出現權臣。
三省六部制,宰相做決策,效率低,但很難出現權臣。
明清的內閣制,則是另外一個次元了,皇帝做決策,學士給建議————當然如果皇帝懶政或年幼,又會事實上變成一省六部制,但就法律制度層面而言,學士是沒有決策權的,雖然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他們往往可以鑽空子,取得這個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