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奉送下幽州、汴州的典型軍亂,讓大夥品鑑一下:
長慶元年(821)7月,幽州軍亂,囚節度使張弘靖(目不識丁這個成語就出自此人)。
軍中公推朱濤之子朱洄為留後。
朱洄說我年紀大了,你們找其他人吧,不肯幹。幽州武夫立他的兒子朱克融為留後。
朱洄:“……”
寶曆二年(826)5月,幽州軍亂,殺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齡。
亂軍立朱克融次子朱延嗣為留後。
當年8月,幽州軍亂,殺朱延嗣及其家三百餘口。
太和五年(831)1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李載義跑路,朝廷以楊志誠為留後。
太和八年(834)9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楊志誠被驅逐,亂軍立楊志誠部將史元忠為留後。
會昌元年(841)9月,幽州軍亂,殺史元忠,推陳志泰為留後。
一個月後,又亂,殺陳志泰,亂兵立衙將張絳為留後。
直到張仲武擔任節度使後,才稍稍穩定了一些。
前文提到的汴州軍亂:
貞元八年(792),宣武節度使劉玄佐薨,朝廷派吳湊來當節度使,宣武軍人拒絕承認,立劉玄佐之子劉士寧為留後。
貞元九年(793)12月,汴州軍亂,劉士寧逃奔京師,都頭李萬榮當留後。
貞元十年(794)7月,汴州軍亂,奇蹟出現了——李萬榮成功鎮壓,他向朝廷檢舉,說這是劉士寧煽動的。
貞元十二年(796),李萬榮病重,其子李逎代行職權,然後發生兵變,都虞候鄧惟恭與監軍俱文珍合謀,把李逎抓了起來,送往京師,鄧惟恭自任留後,李萬榮病逝。
當年7月,朝廷任命東都留守董晉為宣武節度使,11月,鄧惟恭領兩百人作亂,被董晉發覺,成功鎮壓,鄧惟恭被械送京師。
貞元十五年(799),董晉死,行軍司馬陸長源為節度使,汴州軍亂,殺之。
韓弘接任宣武節度使,他到任後,先與武夫相善,然後仔細觀察刺頭有哪些,暗暗記下來。
比如每次作亂,誰喊得最響,誰最會串聯,誰朋友最多,羅列了一個三百人的名單,然後調集宋州兵,將他們全部殺了。
汴州武夫受此重創,勢頭受到遏制,老實了不少,當然我們知道,這不是釜底抽薪,只是揚湯止沸罷了。
但在此之前,真的太過分了。而且殺戮也是有震懾效果的,韓弘入朝之時,“士卒無一人敢歡呼於城郭者”。
什麼意思?
以前不得人心的節度使,他走的時候,武夫們會歡呼慶賀啊!而且是在城頭上歡呼。這畫面太美,大家自行品鑑。
品鑑了這兩個藩鎮的軍亂劣跡,我想大夥對那個時代武夫的精神面貌有點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