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思很明確,爵位的食封每傳一代,減20%。
國朝宗室,只要與今上不在五服內,沒人管的,可以考學、做官、經商、當兵,沒有任何限制。國朝出過很多宗室官員,甚至連宰相都有過。
“說說艱難以後的規矩。”邵樹德說道。
“大王。”學富五車的趙光逢搶答了,只聽他說道:“郭子儀有再造社稷之功,爵封汾陽郡王,實封兩千戶。咸寧郡王渾瑊實封1800戶。臨淮郡王李光弼實封1500戶。大寧郡王僕固懷恩實封1500戶。西平郡王李晟實封900戶。博陸郡王李輔國實封800戶……馬燧700戶,段秀實500戶……李芃100戶。”
郡王和郡王的差距,確實極大。
一般而言,武夫的郡王實封較多,文官得來的郡王極少,李芃甚至只有百戶食封,聊勝於無。
“郭令公實封兩千戶,薨後郭曜亦是兩千戶,郭曖、郭晞就只有一千戶了。”趙光逢繼續說道:“朝廷沒錢了。”
邵樹德點了點頭。
其實艱難以後長安王公的食封數字,已經沒有規矩了。汾陽郡王郭子儀死後,長子郭曜襲爵太原郡公,仍然是兩千戶食封。郭曜死後,郭子儀六子郭曖襲封代國公,食封一千戶。郭曖死後,郭子儀三子郭晞襲封趙國公,還是一千戶……
嚴格來說,郭子儀的汾陽郡王爵位只是“及身而止”,後面子孫襲爵都是皇帝加封的,也是一代而止,只不過郭家和皇室聯姻,不斷得到封爵罷了,其間的規矩已經亂了,這也是安史之亂後的怪現狀。
“大王,給予食封,就關西武人來說並非不可接受。一開始最難,但只要堅持不斷推行下去,後面就會越來越容易,沒人會再胡思亂想,拿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了。”趙光逢說道。
“天寶年間一戶百姓納租二斛粟、庸六丈絹、調四丈絹、戶稅二百五十錢、地稅八斗粟。”邵樹德仔細算了一下,大概一戶百姓納稅粟2.8斛、絹2.5匹、錢250文,徭役之類的不算——既然要算食封,自然不能拿稅率混亂不固定的這會來算。
如果食封五千戶,按照均田制時代的稅率、稅制,那麼一年可得14000斛粟麥、12500匹絹、125萬錢。
這收入其實還不錯了。邵樹德是大鎮節度使,年俸3600緡(一緡理論上千錢,實發八百),一般的節度使是拿不到這麼多錢的,一千多、兩千多都很正常。
以河南絹帛的優質,12500匹絹就價值九千緡錢。如果食封在河北的貝州一帶,那更不得了,因為“清河絹”天下聞名,更值錢。
“殿下,王爵不可濫封,食封已經足以讓人滿意。”趙光逢提醒道:“另者,五千戶稍稍有些多了。子孫襲爵時,最好要十分減二。其實這樣可以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立功者,亦可加食封,以百戶起步,功勞越大,食封加得越多。再輔以一些榮銜,就差不多了。如果功勞實在太大,賞無可賞,就蔭其子侄。”
當然,以上所有討論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稱帝開國。
“細節你們再與陳長史仔細完善一下,爵號、食封、降等之類的規矩,要立起來。”邵樹德說道:“記住,此為機密,不得洩露。”
“遵命。”二人齊聲應道。
“既要機密,也不要太機密。”邵樹德補充了一句。
這話說得很矛盾,但趙光逢、謝瞳都懂。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