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一日,大軍終於返回了小江口寨內。
“從今日起,樵採也停下。”甫一回來,他便下令道:“城內積存木柴充足,金州還有石炭運來,無需再外出了。”
“遵命。”諸將紛紛應道。
“王將軍,豹騎都無需做任何事,但養精蓄銳而已。若有馬匹生病、不堪用的,威勝軍尚有一千五百騎卒,馬匹任君挑選。”折宗本又對著王崇說道。
威勝軍那些馬,未必適合豹騎都用。不過他這麼說,王崇也很感動,立刻應道:“折帥放心,豹騎都隨時可出戰。”
“好不容易把魚引過來了,若讓其脫鉤而去,殊為可惜。”說罷,折宗本又看了看天色,道:“希望那幾日天氣晴朗吧。”
襄州水網密佈,想找一塊利於騎兵驅馳的地方,確實不容易。
小江口這一片,本也是水系縱橫之處,不過寨外倒恰好有一大片空地,若把握好時機,當可發揮大用。
……
等待其實是非常枯燥的,忠義軍行事的拖拉超乎人的想象。
一直到七月二十五日,斥候來報,賊軍先鋒三千餘人出現在了寨子以東十五里處。
折宗本帶人登上高臺,仔細瞭望東邊的軍情。
忠義軍還是比較謹慎的。
他們先派數百人渡過一條攔路的小河,然後伐木設柵,接應後續部隊過河。
三千餘人全數過河後,再扎一個營盤,穩穩據守的那裡,等待後續大軍抵達。
“蔡兵還沒把手藝丟乾淨。”折宗本看著已在河面上架起浮橋的忠義軍先鋒部隊,笑道:“都白費力氣,趕緊過來吧,誰也不欺負誰,痛痛快快戰一場。”
諸將聞言都有些振奮。
若能野戰,誰守城啊!昔年河東節度使竇瀚聽聞李國昌父子南下忻、代,立刻“未雨綢繆”,在晉陽外圍挖壕溝構築防線,結果惹得諸軍輕視。
這種慫包,不敢與敵面對面搏殺,還想當節度使?
國朝風氣如此,守城當然也有,但出城野戰的更多。
便是趙匡凝此人,歷史上朱全忠率大軍南征,他只有兩萬多兵,也帶人野戰了,結果被楊師厚敗於谷城西童山,主力盡喪,遂帶著家人東奔淮南,投靠楊行密。
二十八日,趙匡凝的中軍大纛出現在河對岸。
前鋒已經造好了三座浮橋,大軍很方便地過了河。
與此同時,江面上也行來了不少船隻,桅杆如林,旗幡蔽日,聲勢驚人。
山南東道的家底,至少一半在此了!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