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並不覺得只要蕃人一定居就萬事大吉,沒那麼簡單。
事實上,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是會產生涵化現象的。粟特人那麼少,大唐人口那麼多,依然攝取了不少粟特人的東西,從服裝、食物、音樂到宗教,各方面都有。
粟特人固然變得與漢人無異了,但大唐的漢人,也變得與漢代的漢人不一樣了。
唐人喜食胡餅,喜歡坐胡床,有了許多西域傳來的樂器,服飾也不太一樣……
邵大帥治下的西北民眾,即便是漢人,現在也喜食奶製品了,“胡化”得比較嚴重,雖然在他看來這就不是什麼事,但關東地區的漢人,確實不怎麼食奶,也很難見到奶製品。
邵樹德上午經過了一個村子,發現遷移過來的回鶻人帶來了很多回鶻豆種子。可以想象,這種原產自西亞的農作物會在朔方鎮慢慢流行起來。
鷹嘴豆產自西亞,自然非常耐旱了,而且應該還耐貧瘠,什麼土都能種,適應能力強。對西北地區來說,應該還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
就是不知道營養如何,產量高不高。現在三茬輪作制裡面種的黃豆產量太低了,一畝只有六十斤左右,雖然對百姓而言是雜糧,但這也實在太低了。如果鷹嘴豆產量能稍高一些,改種這個也不錯啊。
而鷹嘴豆如果大面積鋪開,那麼西北民眾的飲食習慣肯定也會有改變。你看,又與關東漢人多了一處不同,飲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涵化,說的就是這回事。
“蕃人住下來後……”縣令一時間有些卡殼,不知道該怎麼往下說。
邵樹德擺了擺手。他理解對方的尷尬,下一步,可不就要讀書受教育了麼?但這又怎麼可能!
普及教育,是最耗費錢的東西!後世工業化社會,教育支出從來都是財政支出第一大項。近代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化的國家明明需要大量受教育的工人,但財政就是支援不住啊!教育普及搞得痛苦無比,簡直就是個無底洞。
邵樹德不知道別的穿越者怎麼那麼容易就能辦學校,普及教育,避開這個財政黑洞的。新中國那麼強大的執行力,建國後全國開展掃盲,花了十年時間,也只讓文盲率降低了七八個百分點。朔方鎮現在幾乎全是文盲,靠教育來同化是不可能了。
“這樣吧。”邵樹德想了想後,說道:“先讓蕃人學官話,這是最基本的。靈州現在有六萬五千戶了,本來不想繼續往這邊送漢民。如今看來,還是得讓更多的人過來。”
“今年,某會發至少一千戶關中百姓、兩千戶蜀中百姓至靈州八縣。以後儘量避免遷入新的蕃人,至少十年內不會了。”
“鄜坊四州叛亂軍士家屬,本來要發配河隴的,便宜他們了,這裡是一千五百戶。”
“興元府派往河源軍的三千軍士,將其家人遷來靈州。”
“總計七千五百戶唐人,差不多四萬人,稍稍抵消一點胡風吧。這靈州再不收拾整頓一番,幾與安史之亂前的幽州差不多了。”
靈州如此,朔方鎮其餘九州,如果有條件的話,自然同樣照此辦理。
民風的收拾整頓,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