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起點> 第四十一章 風俗方再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一章 風俗方再造 (3 / 3)

武人沒吸引幾個,但對文人的吸引力卻不小。

從收復河渭五州並置鎮開始,西遊計程車人是一波又一波。有人來了又走,有人留下來做官、講學,總之還是有效果的。

河州多大山,且去那些石壁上看一看,題詩留名的不在少數。

還有些“狠人”,花錢請人刻石留詩,其中不乏吹捧邵樹德的“馬屁詩”。邵大帥若去轉轉,應該會很開心。

在這個民族衰弱、晦暗的年代,人們總需要一些英雄,邵樹德恰到好處地撓到了文人們的癢處,因此多了一些自願為其吹捧、宣傳的“粉絲”,大大抵消了兩次叩闕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朔方、河渭兩鎮都在大募州縣兩級博士、助教,員額遠超一般州縣,且月俸各提了一千錢、五百錢。蕭相有言,若教諭當得好,教化的學生多,便可為州郡、幕府要職選人,此豈不為一條金光大道?”

“沒有功名,在關中、關東、江南做官難之又難。朔方、河西、隴右三鎮二十三州,才學高的可當州經學博士,次高的可當助教或縣博士,剩下的還可當縣助教、教諭,只需多教學生,便可積功而上,確實不錯。”

其實,能到州、縣兩級學校上學的蕃人,非富即貴,一般是部落酋豪的親眷,或是坐地胡商之子侄。先把這些人教好了,讓他們從內到外都是一個純純的唐人,以後繼承部落後,其部民自然也會效仿。

正所謂上行下效,風俗的改變,有酋豪帶頭,自然會更容易一些。

而文化的改變,往往也會帶來生活方式的變異。比如純遊牧的變成半牧半耕,這就有了固定住處,編戶齊民也就方便很多了。

朔方鎮對從遊牧轉變成半牧半耕的部落,一直非常歡迎,並多次發下賞賜。

定居下來種植高產牧草,一畝地的收穫,往往要純天然草場五六畝才能趕得上。這給了一些牛羊牲畜並不太多的部落小民以選擇,三茬輪作制的農業生產體系,其實是完美契合這些定居下來的牧人的。

地,根本不缺,只要你肯定居下來,再向漢民學習如何種植粟麥、豆子、牧草,生活不會差的。

上有部落頭人子弟進學校漢化,下有現成的農業經營方法解決後顧之憂,同化的難度,又降低了不少。

編遺氓,造風俗。如此持續三代人,朔方、河西、隴右三鎮的蕃民,同化得估計還要比天寶年間更徹底。

韋莊在一旁默默聽著士子們的高談闊論。

其中一兩人,在他看來,簡直就是蕭遘或邵樹德派到士人中間的“細作”。不斷從各個方面吹捧朔方、隴右二鎮的好處,想方設法鼓動更多的讀書人留下來,以衝抵此地的腥羶胡風。

不過,“萬里羌人盡漢歌”,總比“洛陽家家學胡樂”好吧。

靈武郡王,確實當得英雄二字!

樂文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