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六章 後備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章 後備 (2 / 3)

這支在訓軍隊號“續備軍”,一個曾經出現過後來又罷廢的番號。

兩萬在訓人員中,五千人已經開始接觸行進間射草人這類高階科目,五千人還在進行基礎的槍術、刀術訓練,一萬人才剛剛熟悉軍中規矩, 操練過幾次佇列。

兩萬新兵年齡都不大,普遍在二十以內, 大部分就只有1618歲,屬於邵樹德出鎮夏州之前出生的人。蕃人、漢人皆有,本地人、外地人摻雜。

他們的童年過得比較辛苦, 稍大一些後,日子漸有起色,到了長身體的階段, 生活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如今從軍之時,家中甚至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是幸運的,因為在少年時代能吃飽飯了,但又是不幸的,因為比他們晚出生十年的人生活要更好,打小就能吃奶,時不時還能吃點肉,長成後身體會比他們更強健高大。

這批人的忠心沒有任何問題,在進入軍隊這個大染缸之前,也談不上跋扈囂張,頂多受社會風氣影響,有些許苗頭罷了——是的,就是社會風氣,任何一項制度,都必須考慮社會風氣或者說共識,貿然移植宋、明、清管理軍隊的制度,來約束此時的大頭兵,會引起巨大的反彈。

制度,終究是靠人來執行的。風氣如此,便是再純潔的人,多多少少也會受到影響,武夫不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你說嚴格要求不準張口閉口造反,人家憑什麼聽你的?軍營之中,風氣就這樣,大夥平日裡就在談論哪個軍官好,哪個軍官不好,要不要砍死他之類。潛移默化之中,啥也不懂的“萌新”、“小白”也會變成跋扈武夫。

風氣的改變,不是靠一個人或幾個人能行的,也不是靠制度就能約束的。這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社會共識的改變,即大家認識到這樣不行,對所有人都沒好處,有這個共識,風氣才會得到改變。而不是某人振臂一呼,說執行個什麼制度,幾年內軍中立馬純潔,能對抗全社會風氣的汙染,維持自己內部的小純潔圈子,執行制度的軍官們一個個和政委一樣,充分理解主官的意思,徹底維護主官的利益,沒有任何私心,靠嘴皮子說服跋扈武夫們手裡的刀子。

最忠心的武學生,都做不到毫無私心,惟命是從,遑論舊軍官了。

夏軍目前的風氣,與宣武軍一樣,算是相對聽話,相對純潔的。這種風氣是軍隊組建的歷史、社會大環境、主帥的個人意志、軍官團隊的私心、底層武夫自身的利益以及制度約束各種條件下達到的平衡,這種動態平衡往哪個方向走,全看各方博弈的結果。

你遷就軍士,那就朝五代十國那種跋扈到極點的武夫方向走,你拉住點韁繩,他們或許就會朝恭順一點的方向走。這就是博弈,沒那麼簡單,也不是短期內能見到功效的。

“這五千人,還得練一年。”朱叔宗毫不猶豫地說道:“不合格的軍士,我沒臉送給大帥。若有大戰,便從州兵裡補充吧。”

“都頭,當初組建鎮國軍,各州州兵被抽調得厲害,這幾年補充也比較緩慢,再抽州兵,會不會不太合適?”有人問道。

“也是。”朱叔宗想了想,便說道:“或許可以讓河西、青唐諸部酋豪獻背嵬若干。這些人技藝都不錯,只要軍中粗粗整訓,便可上陣廝殺。就這麼著吧,反正兵不練好了,便是大帥親自來催,我也不放人。各軍軍使若來打聽,你們也這般說,不要客氣。”

眾人聽了暗自腹誹。

你家女兒是夏王親自選中的長媳,將來開國,便是太子妃乃至皇后,你敢這麼說,我們怎麼敢?混到都教練使衙門的人,都是沒啥門路的,如何能得罪那些大將?

“都去校場忙活吧,給我狠狠操練。如今肉奶管夠,不要怕他們練不動,去吧!”

“謹遵都頭之命。”諸教練使紛紛散去。

給手下們下完命令後,朱叔宗下了高臺,騎著一匹馬,沿著寬闊的校場慢行,仔細看著軍士們操練。

“出槍這麼慢,若是戰陣搏殺,你已經死了知道嗎?”

“聲音怎麼這麼小?沒吃飽飯?”

“你怎地每次都刺人胸口?若他著甲,你刺得穿嗎?”

“你這槍術有幾分火候了,但還不夠。保義軍王將軍,臨陣搏殺,吼聲如雷,每每刺中賊人喉嚨,從無失手,你還得多練。”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