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十四章 韃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四章 韃靼 (2 / 3)

忠武軍的戰鬥力,天下皆知。這是一個強藩、大藩,任誰都無法忽視。

他們真會投靠過來嗎?沒那麼容易的吧?朱全忠豈能一點暗手不留?

但萬一呢?

折芳靄想了很多,擔憂不已,暗暗留心。

……

殿室之內,陳誠還在挑燈夜戰,研究地圖。

韃靼這個部族,其實只是統稱罷了,並不一定是指某個部落。

像靈州、沙磧有很多韃靼化了的党項人、吐蕃人、回鶻人,另外當地還有很多高鼻深目的韃靼人,他們顯然是不一樣的。

就說如今在鹽池一帶駐紮的一萬沙磧兵,其中以回鶻人居多,但韃靼人也佔到了四分之一,又分黃種人韃靼、白人韃靼兩種,陳誠都見過,也從來沒把他們當做一個部族,雖然都被稱為韃靼。

玄宗開元二十年,漠北鄂爾渾河流域立有《闕特勤碑》,提到“三十姓”韃靼部落,後來發展為成吉思汗時代的“塔塔爾人”,又被稱為東韃靼。

東韃靼遭受契丹、奚人侵攻,部眾四散,有人西遷、南下,漸漸擴大了影響力,並強大了起來。

西遷的一支到了振武軍、天德軍以北的陰山草原。在邵樹德治下的陰山五部強大起來後,他們不得不向北遠遁。這一支,在後世居於可敦城一帶,到金代時變成了“阻卜人”。

還有向西遷得更遠的。一度非常強盛,使得很多部落冒稱韃靼,開始了韃靼化,這些人被稱為“近塞韃靼”或“南韃靼”。

其實這種稱呼都是國朝偷懶了。裡面根本就不是一個部落,互無統屬,人種、宗教、習性也大不相同,一盤散沙。

陰山附近還有一股逐水草而居的韃靼,勢力不小。他們從興安嶺一帶南遷後,與生活在附近的從西域過來的部落融合,開始信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裡派),血統也有所變化,國朝稱之為陰山韃靼,主要分佈在雲州以北的大草原上。

這個部落,在後世逐漸演變為“汪古部”。

這個部落和李克用有沒有關係呢,答案是有一點的。

因為沙陀部本就來自西域,不堪吐蕃奴役之後東逃唐境,屬於白種人。遷移到河東後,因為當地的昭武九姓也是白種人,吞併起來非常方便。

而吞併了大量昭武九姓的沙陀三部,不可避免被其文化影響,景教小範圍流行起來。而陰山韃靼恰好也信仰景教,雙方之間存在著大量的文化交流,關係自然十分密切。

龐勳之亂爆發後,李國昌奉命率軍征討。他帶過去的軍隊除了沙陀兵外,還有大量陰山韃靼人,進一步加深了關係。

但這也說明不了陰山韃靼就和沙陀有什麼從屬關係。不然的話,李國昌父子兵敗,北奔大漠的時候,韃靼酋豪也不會因為收了赫連鐸的錢,就打算對李克用父子動手了。

“振武軍之實力雄渾者,党項、吐谷渾也。室韋、韃靼並未成氣候。陰山白韃靼驟然西進、南下,或以劫掠為主?”陳誠仔細思考著。

振武軍、天德軍的陰山內外,原本是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部族的,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雜部要麼跑路,要麼被吞吃掉。

陰山韃靼既然與李克用藕斷絲連,又突然西進,莫不是在會面前出動的?為的就是襲擾他的後方?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