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三章 前所未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章 前所未有 (2 / 4)

其實,次等、下等毛如果再精紡一下的話,也可以做毛衣。

羊為了抵禦冬天的寒冷,會長出一層細絨毛,山羊、綿羊都有。但山羊其他部分的毛粗硬,不好紡紗,所以絨毛特別明顯,故稱羊絨。綿羊的毛整體較為柔軟,與絨毛很難區分,故統稱羊毛,並不是說綿羊沒有羊絨。

次等、下等毛精紡,就是為了挑出柔軟細膩的絨毛,可以拿來做毛衣。

其他的毛,真的價值不大。有些粗硬的,除了做刷子沒啥用處。

“不意大帥竟對羊毛有此精研。”宋樂慚愧道。

還以為大帥在金仙觀鬼混呢,沒想到是在幹正事,這可真是錯怪大帥了。

“哈哈。”邵樹德略顯得意地一笑,道:“先生再來這邊看看。”

說罷,舉步進了旁邊一個房間。

“此物名為梳毛機。”邵樹德指著一臺像長凳一樣的帶梳子的木質機器,說道。

羊毛的加工程式,一般分為洗滌、敲打、粗疏、弓彈和精梳四步,在此時的西域、中東和歐洲已經較為成熟了,有相應的機器。

不用不好意思,大唐的技術沒有點在羊毛上,因為沒這個需求,所以這些機器都是從西域胡人那裡學來的。

事實上直到後世,出土的我國古代毛紡織文物,多集中在新疆、青海、陝北,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專業處理羊毛的技術和機器,在中原是比較匱乏的,也比較落後。

沒辦法,又只能搞拿來主義了,重金求購西域技術。

但邵樹德懷疑西域的技術也不是最先進的,目前還在想辦法引進阿拉伯、東羅馬的毛紡技術和機器。

至於靈夏原本存在的處理駝毛的技術,說實話太落後了,完全是手工處理,效率很低,是党項人的副業,沒有太多參考價值。

“梳毛機,我也不太滿意。”邵樹德說道:“最好想辦法改進一下。”

是的,西域那些城邦的處理羊毛的機器,雖說比完全手工處理強,但也強不到哪去。邵樹德覺得,至少要改成腳踏式的吧,以提高效率。

當然這個也不用太操心,如果河陽真產出大量羊毛的話,有了需求,自然就會催生機器。

當棉花在宋代漸漸普及後,慢慢也出現了處理棉花的機器,有需求,就有市場,就有發明,完全不用你著急。頂多為了加快進度,可以高額懸賞,但真不用你當什麼發明家,更何況邵樹德也不懂。

“或可在各州縣懸賞,總有能工巧匠願意去嘗試。”宋樂提議道。

“先生與我想一塊了。”邵樹德笑道。

江氏、盧氏二女正在梳毛。

她們將大團的毛纖維均勻攤薄,從一個梳子剝到另一個梳子,再把疏鬆的毛纖維落成海綿狀的薄片。機器很大,一次可以梳理很大一塊羊毛,確實比手工梳毛強多了。

其實邵樹德見過更離譜的。陰山蕃部的牧人,他們甚至在厚實的羊毛下尋找細絨,然後用手拔毛,一天往往只能收集一錢多重的絨毛。太落後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