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六十二章 淮南行之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二章 淮南行之三 (2 / 3)

邵樹德最後看了一眼掩映在田野綠樹之中的揚州城後,便登上了船隻,揚帆南下,橫渡長江。

******

四月的長江波濤滾滾,東流逝水,日夜不休。

乘船橫渡長江,對邵樹德而言是一種新體驗。

他其實很喜歡乘船,但拒絕坐海船。

他不信任此時的航海技術,不想把小命丟在海上,哪怕可能性很小。

平海軍調來的都是新式快船,可靠性上佳,長江波浪也沒大海那麼兇猛,整個渡江過程甚至可以稱得上平緩。

在京口上岸之後,他在江邊逗留了很久。

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渡口,位於後世的鎮江,南京東側。

北朝一旦攻取淮南,將兵鋒推到長江北岸,下一步基本就是直取南京了。

南京一下,其他地方基本傳檄而定,不用費多少勁。

而北軍渡江的地點,基本就那幾個,京口絕對是重中之重。

大夏治下的京口,沒有多少軍事屬性,從表面來看,這絕對是一個繁榮的商埠——事實上,京口本來就是漕運節點。

江南各地的物資、漕糧自此進入長江,然後在揚州集散。這是中唐藩鎮割據以後,朝廷在北方籌集不到足夠錢糧的情況下,重新拾起的漕運路線。

大夏一掃割據群雄,北方錢糧自然手到擒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南錢糧會在朝廷收入比重內佔據越來越大的份額,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更別說此番稅制改革,江東、江西二道需上供三分之二以上的錢糧,京口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大勢如此。”邵樹德感慨一聲:“江南之富庶,慣於消磨陽剛之氣,直如蜀地一般,但對天下而言,又天下不可或缺。”

“少不入川”這個說法,北宋才第一次見史,但在此之前,人們又何嘗沒認識到呢?

江南與蜀地,其實差不太多了,都是一個盛產財富的地方。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蜀地較為封閉,江南沒法獨善其身罷了。

離開江岸稍遠之後,邵樹德並未急著去南京,而是習慣性巡視起了鄉村。

他發現一個特點,即江南的農田普遍打理得十分不錯。

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精耕細作。以菜畦為例,邊角料般的數十步地,竟然也被人為分割成了好幾塊,種上了不同的蔬菜。

田壟被梳理得非常整潔,一看就經常打理。

入眼所見,幾乎沒什麼雜草,顯然經常耕鋤。

菜葉子綠瑩瑩的,看樣子經常有人澆水、施肥。

田地中央埋著一個大木桶,裡面積滿了糞尿,臭氣熏天。

農人的糞勺撂在地上,可能是看到有大人物過來巡視後,直接嚇得跑路了……

這是一副與北方迥異的農業生態景象。

邵樹德想起了太子曾經提交的一份奏疏,重點提及江南農業的未來發展之路。

太子已經深刻認識到,與北方農民相比,江南農人的田地數量少得可憐,只能走精耕細作的路線。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