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三十六章 海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六章 海運 (2 / 3)

水手數量的充沛,令展開更大規模的航運成了可能。

稅務監杜曉、戶部尚書鄭珏建議,在入秋北風乍起之後,嘗試從穆州海運一批糧食至河北,再透過黃河輸送至洛陽。

這只是一次“試運營”,規模也不大,兩艘船裝載大約六千斛遼東粟麥,就數量而言,簡直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政事堂的宰相們同意了,邵樹德也沒有反對的理由,更別說這事分外合他的心意。

於是乎,他大筆一揮,在上面御筆硃批:“到港後,酌情加發賞賜。”

遼東的發展很快,雖然不斷安置移民、府兵、部曲,消耗了大量糧食,但畢竟二十多年過去了,遼東道諸縣的基礎已經非常厚實,積攢在各個倉庫內的糧食有增無減,滾雪球效應十分明顯。

有鑑於此,戶部打算收一批糧食回來,存入含嘉倉城。

長途陸路轉運成本太高,十車糧食都不一定能到兩車。但如果是水運的話,成本就會降低到幾十分之一的程度——前提是不沉船。

但話又說回來了,即便沉船又如何?還能全沉到海底不成?只要能回來一半以上的船,那都是大賺特賺啊。更何況,發展了這麼多年,航線成熟,沿途水文情況也比較瞭解了,近海航行時,還能臨時靠泊泰封、百濟、新羅三國的港口躲避惡劣天氣,安全性其實比較高了。

再刨除運輸過程中可能被海浪打溼損耗的那一部分,這是一項穩賺不賠的買賣。再者,想要動用遼東的糧食,除了海運還能怎麼辦?

批完奏摺後,邵樹德又來到輿圖邊,按著東邊漫長的海岸線,若有所思。

歷史上有人大規模海運糧食嗎?

有的,那是一個將漕運玩廢后,不得不求助於海運的王朝:元朝。

元朝定都北京,因為北方多歷戰亂,且很多土地被蒙古人劃作牧場,再加上黃河肆意逞兇,實在凋敝,不得不從南方調運糧食。

第一次海運在至元十九年(1282),這是一次探索,在兩眼一抹黑,什麼水文情況都不知道的背景下,冒險將4.6萬石江南糧食運到北方,全程1.3萬餘里。

從此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有元一代,海運航線被不斷摸索了出來,共有23條,非常成熟了。最快的十天就能從浙江抵達大都,讓人驚訝不已。

時間安排也非常科學。夏至以後,颱風還沒來,南風卻已勁吹,於是抓緊裝糧上船,儘可能一次走多些船,省得出發晚了遇上臺風,船毀人亡。

最多的一年,從南方運了約350萬石糧食到北方,一般都在二百萬石以上。

船隻損毀率也不高。

最初還不太熟悉,沉船率大約是四分之一,後來逐步降低,有元一代,海運損耗整體平均在5%以內,後期壓縮到了1%左右。

對比明清漕運,動不動三成“漂沒”,真的很良心了。

但為啥說“不愧”是元朝呢?他們的管理水平實在是太差勁了,又很肆無忌憚。自從發現海運捷徑後,就開始狠命壓榨江南。海運沉船的,也必須由“海船戶”(一種戶籍)自己掏錢補上,因此搞得很多海船戶家破人亡,最終讓江南士民對海運視為畏途。

元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老這麼壓榨江南不是個辦法,北方得有點生產力啊!於是開始治理黃河,結果把自己給治沒了……

可惜的是,從江南發家的明朝繼承了江南百姓對海運的痛恨,開始改漕運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