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 (2 / 4)

巴爾迪亞大概瞭解“材分”就是規格的意思,於是繼續說道:“都用這種材分的木材,你們選材的範圍就小了很多,或許需要去遠方的森林中挑選,這不是浪費麼?”

“我大夏地大物博,多跑幾處,多挑選就是了。至不濟,徵發役徒,多花點錢即便從黔中、江西伐木,都能給你運來。”一匠人略帶自豪地說道:“河陽三城的浮橋,就是在江西洪州伐木製船,再旱地行舟,運來河陽,你見都沒見識過吧?”

“現在洪州也造不了這船了,得再往南伐木。”有人低聲說了一句。

沒人理他,所有人都看向巴爾迪亞。

“浪費,根本不需要嚴格規定材分。我們可以在建造之時,透過數學計算,使用不同規格的材料,這能減少很多浪費。”巴爾迪亞重複了一遍。

“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營繕令》中說得很清楚,第一頁就有。”匠人搖了搖頭,道:“伱敢用不符合《營繕令》規定的材分,出了事怎麼辦?”

“我透過數學計算,不會出事。”巴爾迪亞自信地說道。

這就是理念的不同了。

中國工匠認為,可以透過營造法式之類的規定,用特定規格的材料,組裝、堆砌建築,速度還很快。因為不但各種材料有“材分”,就連房屋規制也是一定的,相當於後世預製材料、模組式建房,效率高、速度快。

巴爾迪亞認為,這樣會造成巨大的浪費。

有些材料或許還能在近處尋找,如果是粗大的立柱呢?按照他們的意思,要到幾千裡外的南方森林中尋找,砍伐後再運回來。

這是何等的運輸成本?巴爾迪亞不敢想象。

更糟糕的是,樹木的生長是有周期的。木料容易損毀,更易遭火災,照這種消耗速度,早晚有一天,後人會找不到足夠的修建皇宮的木料。更準確地說,後人找不到符合宮城“材分”規定的木料。

這怎麼辦?

他認為,完全可以透過更改設計,現場數學計算,有什麼材料用什麼,一樣可以修建房屋。

作為支撐重量的立柱,不達到一定規格確實不行,可能會有安全隱患。但我可以透過設計減少它需要承受的重量啊。

君士坦丁堡、巴格達、布哈拉等地,貴族修建莊園、城堡,從來沒有規定一定要用什麼長度、寬度、厚度的材料。事實上如果你去看,經常能夠找到長短不一的材料混合使用。

為了確保安全,貴族們都是聘請數學家現場進行大量的數學計算,邊造邊設計——大體設計是提前定下來的,但細節設計卻未必。

簡而言之,一種類似於提前規定了房屋造型、結構,然後用同樣嚴格規定好的材料進行模組化拼接。

另外一種則是就地取材。如果材料達不到要求,設計師現場分析受力,進行數學計算,可能會重新更改設計。

前者的速度很快,材料充足並且運輸到位的話,短時間內就能給你建完。

後者速度較慢,工期給你拖個幾十年很正常,有的城堡甚至需要祖孫三代人來建設,才能最終完工。

“還有這裡,為什麼規定柱子要有一個、半個的側腳?”巴爾迪亞翻過一頁,問道。

側腳,就是傾斜度的意思。一個側腳,大概不到1%的樣子,是營造方式中規定的,但未講原因。

“律令就是律令。”有人說道。

這個回答顯然有點敷衍了。

“非如此,榫卯搭建的屋宇容易倒塌。”這個回答就有點誠意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