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過去後,就是舉國關注的科舉月了。
今年的科舉,話題太多了。
進士科雖然考的仍然是舊九經,但很多人的心思已經到了三年後的新九經上了。
學業差的人焦慮不已。因為這次考不上後,下次就得換新內容,又增加學習成本。
學業好的人也他媽焦慮。因為增加了不確定性,沒以前那麼穩了。
最高興的還是農科學子,因為他們終於得到了走入帝國政治舞臺中央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朝廷發出的幾道人事任命就沒太多人關注了。
同光四年三月初五,聖旨傳到南京,魏王邵勉仁調任北京留守,接替病逝的封衡。
邵勉仁接旨後,三月初十離開了南京,前往北京赴任。
自建極十二年赴任至今,他已經在南京待了整整七年了。
七年時光,他看著南京從一片荒蕪,變成了人氣漸復的城市。
七年時光,他看著江南從戰火紛飛,變成了安居樂業的魚米之鄉。
七年時光,他看著吳越百姓從一開始的彷徨不安,轉而開始享受這太平盛世。
“七年前,這裡滿是荒草。”邵勉仁指著揚子宮臨華殿所在的位置,說道。
“猶記得那日,殿下遣我勘察江南形勝之地,僕至此處,但見三五小童,在草叢中抵角為戲。挖地基之時,經常能看到前朝瓦當碎瓷。”江寧府少尹李龜楨感慨道:“一手一腳建立起來的南京,殿下居功至偉。”
南朝時興盛無比的都城,為了“鎖王氣”,被徹底夷為廢墟,百姓也被遷走。
前唐末年,馮弘鐸為昇州刺史,是為一方諸侯,很快為楊行密所滅。
老楊也看中了這塊地方,令楊渥掛名昇州刺史,開始經營這片區域。但所謂的經營,也僅僅只限於農業,宮城並沒有恢復。
邵勉仁初來之時,揚子宮所在之地,到處是雜草、水泊、菜地、農田。
南京宮城的營建,固然不是自他始,但他確實出了大力。
朝廷從關西、河南、河北遷移百姓南下昇州,光安置就費了很大勁。
徵發自各地的役徒,也靠他來管理。
朝廷從雲南發過來數萬俘虜,同樣需得他過問。
七年任職,他自問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遽然離開,一時間還有點捨不得。
他的妻兒們分乘幾輛馬車,此時也都掀開車簾,默默看著外面。
作為北人,他們已經習慣了南京的生活,習慣了這裡的天氣,習慣了這裡的環境,習慣了這裡的物產,習慣了這裡的人。
江南,其實很不錯。
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別有一番遠離是非之地的安寧。
市面上還有許多來自外洋的商品,能夠滿足他們的諸般享受。